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奇葩!有些房企竟然开始搞加班排名了…
作者:楚琦


前几天,腾讯旗下光子工作室颁布了一个规定,要求员工周三以外的工作日不晚于21:00前离开办公区域,周末休息日要保障双休,如有加班理由,需提前报备。这个规定引发社会热议,大家纷纷点赞。

 

有地产人在群里吐槽,互联网行业开始反内卷了,强制让员工下班,地产行业什么时候能不强制员工加班?


一位同行表示,这个基本上很难,房企日子不好过,老板只会不停折腾员工。


明源君也发现,房地产整体行情变差后,地产公司内部的管理动作越来越多,而且惊人的一致。具体有哪些?明源君帮大家认真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8个。


加班排名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加班重灾区。虽然以前很多地产公司也要求员工加班,但方式相对含蓄隐晦。现在很多房企突然明文规定,周末或节假日必须加班。


更奇葩的是,很多房企开始每个月统计各部门加班时长,并在管理层会议上进行排名对比。针对个人,则每个月进行考勤异常人士公示。可谓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更有些房企,直接将加班时间作为裁员依据,加班少的部门要多裁员,加班多的部门可以少裁员。简直匪夷所思。


记得一位同行讲过,当地产公司开始强迫加班,严抓考勤,往往是老板和管理层对未来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从老板角度来看,公司发展面临困难,让员工多付出点工作时间总不会错,应该也会被大家理解。毕竟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公司发展好了员工才会好。说不定让员工拼一拼,就能帮公司往前冲一冲呢。


但不知道老板们想过没有,如果公司战略导向不变,一味拼员工体力,能解决公司问题吗?即便延长员工工作时长,真的能提高效率和产出吗?曾经有公司做过实验,当员工工作时间超过一定临界点,他对工作的厌恶感上升,反而会导致效率下降,出错率上升。


明源君反而认为,很多事情过犹不及,过度加班只会抑制员工的创造力和公司创新力。正如网飞创始人哈斯廷斯所说,如果一直工作不休息,再优秀的人才也会慢慢变得平庸,因为他们会一直在原地转圈。

房企高薪聘请的优秀人才,难道真的要让他们拼体力?



全员考试

最早,不少房企通过考试来淘汰员工,比如对某专业线的员工进行统一考试,考试成绩成为员工是否被淘汰的标准。


现在,很多标杆房企都将考试作为内部考核培训成果的重要手段。


某标杆房企今年推出了关于培训考试的规定,各个专业部门一周一小考每月一中考每季度一大考,全部闭卷考试,成绩80分才算及格,不及格要补考,补考再不及格可能会面临降薪降职甚至淘汰等处罚。

 

考试内容主要为专业知识和管理标准制度。比如工程条线,考卷多为专业相关的管理标准和制度,包括安全文明施工标准、材料进场验收作业指引、防渗漏管理办法等等。


很多地产人可能都没想到,工作这么久了,还要感受被考试支配的恐惧。


如果全员考试只是为了提高员工能力,逼着员工成长,这对于公司和员工都是好事。但千万别将考试作为筛选员工的唯一手段,毕竟我们都知道,考试成绩不完全等于能力,以前班上考第一名的同学,毕业到了社会往往混得没那么好。


办公室搬迁

判断一家地产公司发展得好不好,办公地点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明源君还记得几年前,房地产市场很火,很多二线城市的房企都将总部搬到了一线城市的CBD,其中上海特别受到青睐。


去年到现在,明源君了解到,不少标杆房企都在搬迁办公室,有的是把总部办公楼卖了搬到了更偏远的郊区,有的是直接将总部迁回了大本营,有的则是要求区域公司从CBD搬到项目售楼处或附近办公。


总之,这一波办公室搬迁呈现出两个很明显的特征:从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搬到非核心地段,从高大上的甲级写字楼搬到普通办公楼。


没想到,短短几年间,地产人办公环境也能发生这么大变化。


不过这些从市区CBD写字楼搬到项目售楼处办公的城市公司,大部分都是业绩不太行的公司。这也很好理解了。


总之,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无情。对于城市公司,业绩好的时候什么都好说,给钱给人给资源,业绩不好的时候,要么降低成本,要么精简人员,还不行就直接被吞并被撤销了。


联席总裁越来越多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两年,地产圈“联席董事长”、“联席总裁”越来越多了。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地产行业有15家房企设置了联席岗位,其中联席总裁居多。

 

有些房企联席总裁是属于总裁AB角,最常见的解释是老板没有安全感,通过搞AB角相互约束、相互制衡。

 

但有些房企,联席总裁上面还有执行总裁或总裁,说白了,这些房企联席总裁含金量其实跟传统副总裁差不多。

 

一位地产同行表示,现在房企日子不好过了,很多房企想挖标杆房企的优秀人才,但又不舍得砸钱了,于是给一个联席总裁的头衔,以表诚意。很多地产人跳槽都为了升职加薪,薪水虽然不比以前,但好歹职位听起来很高大上,说出去也有面子,于是双方一拍即可,皆大欢喜。

 

最近,有不少地产高管“降职”跳槽,从总裁跳槽到新公司出任副总裁。还有一些高管,职位没降,但是平台降了,比如从标杆房企去到名不经传的小房企。

 

行业严重收缩,导致人才严重内卷。很多地产人可能会发现,一旦失业, 往往很难找到同等级和同薪酬的工作了。


组织变革

 

行业下行,房企还很喜欢干一件事情,那就是调整组织架构。

 

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十几家标杆房企进行了组织调整,去年,更有二十多家房企对组织动刀。

 

组织变革的方向也惊人一致,今天总部搞大合并,明天区域来一轮合并调整。很多地产公司变来变去,最后只看到员工数量变少了。

 

但不管是什么动机,反正房企所有的动作都有一套标准说辞:组织优化,组织升级。


营销公司化


去年以来,不少头部房企宣布要推行营销公司化,很多中小房企纷纷跟进。

 

目前来看,不同公司拆分程度不一样,有些房企从集团到一线,营销人员全部拆分出去,有些房企则只拆分了一线营销人员,集团和区域营销管理职能保留。比如“业绩打仗”由营销公司负责,“管理职能”由地产公司营销负责。

 

一位房企营销高管指出,对老板而言,短期来看,营销公司化好处很多:减员增效,降薪省成本,提升营销专业度,客户资源可以重复利用等等。

 

但长期来看,营销人从甲方沦为乙方,职业通道变窄,话语权降低,营销目光更加短视,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创新。

 

某地产营销专家表示,营销公司化,最关键的一点是看营销公司骨干有没有股份,是不是老板,是不是创业。如果不是,都是瞎折腾,只不过让营销人换了家公司打工而已。

 

其实就比如一个老板养了一个富二代,恨铁不成钢,就想着赶它出去,让他独立,看看是否好一点,其实没有用,奶嘴没拔掉,儿子更难受。


强调人均效能


人均效能可能是这两年房企老板最爱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了。

很多HR经常受到来自老板的灵魂拷问: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来干事?

 

于是,HR为了完成人均效能指标,开始搞事情。

 

有些房企简单粗暴,上来就直接裁员,搞得公司人心惶惶,内部怨声载道。有些房企手段相对温和,调岗、下放一线,任员工选择,不能接受就直接走人。人品好的公司,还会发一笔足额补偿金。


当然,为了应对外界质疑,很多房企都会一边裁人一边招人,并且回应称,网络上关于公司大规模裁员信息并不属实,公司这轮动作是正常的组织结构优化升级。


有地产人吐槽:行业越来越高频率强调人均效能,老板们眼见价格无法提升,成本逐日攀高,为了保利润毅然决然对人进行了修理。


表面看,裁员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人均效能,但之后呢?


不喊千亿口号了


前几年,很多中小房企看到一些黑马房企冲规模成功,于是研究他们的打法,发现好像没什么神奇之处,自己肯定也可以。


于是,一大批房企喊出响亮的口号,有的销售50亿,说自己3年要冲到千亿,自己刚过100亿,说自己3年后要做到3000亿,还有的提出业绩3年5倍。


好像谁喊得够响亮,谁就能抢先实现目标一样。


这两年,再没人说要冲千亿了,个个都说要放慢脚步,业绩好的房企也不宣传了,要低调。反而现在的热词变成了:活下去、慢下来、区域深耕、管理红利、现金流、精细化管理。

 

小结


当下,房企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融资难、拿地难、去化难、回款难。房企怎么应对?前几天,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教授在一次活动中指出,未来房企如果要继续在房地产行业发展,一定要有特定的技能和优势,至少五件事不要做。

 

第一,不要做高负债的事。不要以为能把各种各样的钱或者债搞定就很厉害了,这是自己给自己上套。

第二,不要去碰高利贷,道理不言而明。

第三,不要再去搞地王。最近几年但凡高价买地的企业,最后都套死。

第四,不要动辄去搞500万平方米、1千万平方米的大盘。1千万平米大盘,需要十几万客户,你真的相信一个城市有那么多人会选择你的项目?

第五,不要代替政府造城。有些地方几十平方公里什么都没有开发过,既要造路造桥又要做基础设施,甚至还要解决就业、产业,你真的这么全能?


总之,这些事情别碰,继续在房地产领域深耕也还有可能很好的发展。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