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源地产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
获取更多实时资讯
精选
大咖说
行业趋势
营销
工程
产品设计
运营成本
地产人
数字化
采购
投融资
存量资管
联系我们
订阅号
反馈
顶部
扫一扫
了解更多详情
Hi,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或建议
正文
房企内开会,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背锅最多!差点打起来!
作者:若可
如果有人问,房企哪个部门背锅最多?
你认为答案会是什么?
其实此前网上曾有类似的话题。结果几乎地产每条专业线都有人留言叫苦,并且,几乎每个专业都会被其他专业调侃一番。
比如,设计觉得自己
背锅最多
,项目出什么问题,都怪图纸画得慢画得差;
工程觉得自己
背锅最多
,项目做得差做得慢都可以归结为现场管理不力;
成本觉得自己
背锅最多
,所有人都觉得成本抠,成本难沟通;
营销也觉得自己
背锅最多
,项目做得那么差,还怪他们卖得不好。
……
各个部门都有一肚子苦水,认为自己替其他部门“承受了太多”,说起日常跨部门之间的交圈协同,大家更习惯称之为“扯皮”,地产每个部门几乎每天都要花费一定时间跟兄弟部门扯皮。
比如关于地产成本就有个段子,说成本人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脚踏工程,手撕设计”……虽然是调侃,也足以窥见,房企内跨部门“扯皮”这事多么令人头疼……
房企内部“扯皮”
究竟有多严重?
房企内部存在一些怪现象。
比如,各部门的绩效考核都不错,项目却做得不好,有些利润指标不理想,有的交付后客户不满意;
又如,房企内部的标准化体系做得有模有样,但一线实施下来发现降本增效的优势完全没体现出来。
这两种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类似的因素——房企内部各专业交圈不充分、不顺畅。
一位工程人曾分享过这样一个事例: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项棘手难题,需要变更做法。反馈给领导,领导说先做个PPT,再邀请各横向部门开会讨论。
会上,
成本管理说:
要先预估费用,或者不加钱我没意见;
设计管理说:你如何保障结构、外观、功能和施工?后续会产生什么后果?
运营管理说:这个要做多久?不要影响节点达成;
集团工程管理说:采用新工艺的话,你们如何保障安全和质量?
……
一个会议开下来,大家提了很多意见,并且都立足于本部门的利益点在提意见,却没有人提出解决方案。
项目部最后只能一个个部门去解释,再一个个领导去沟通、送方案、签字确认,一个个流程走下来,几天时间已经过去了。
对此,一线工程人表示很困惑——难道不应该是各部门沟通协商出一个最优方案,让项目部尽快去实施吗?怎么变成项目部自己在瞎折腾?
从这个事例也不难明白,为啥各部门的KPI看起来都不错,项目进度、质量等还是不行。很多地产人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在扯皮上,交圈难,协同难,已经成为房企降本提效路上的一大阻力。
①跨部门交圈难,严重拉低房企内部效率
设计有产品标准化,工程有施工和管理标准化,运营有节点标准化……各种标准化叠加在一起,却不能高效的做完一个项目,为啥?
就像一副拼图的各个板块看起来都很精美,放在一起却难以无缝拼接,最终也拼不起来。
运营的计划定得很理想化,却不具备实现条件;设计方案做得美轮美奂,工程却不没有充足的工期和优质的供方去实现;营销也想学标杆三个月首开,现场产能却跟不上……各部门之间无法统一步伐,即使其中某一个部门战斗力再强也没用。
②跨部门交圈难,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比如一项变更,从总包技术员提出,到甲方领导决策,中间要经过很长的流程流转;而且,如果项目部不去催图纸,可能设计接了需求也给忘了。现场往往等不及图纸出来就已经做完了,等到图纸一出,发现有出入,怎么办?拆了重做。
这种现象目前仍然广泛存在于各个项目上,可以说是房企内部协同效果差最直观也最普遍的表现……
拆掉部门墙
强化跨部门交圈是大势所
趋
在房企内部,针对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考核指标,各部门立场不同,不一定对每项工作都会尽心尽力地共同协助推进。
这看似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却是房企内耗的病根之一。
这几年房企纷纷提出“拆掉部门墙”,强化跨部门交圈已是大势所趋。
1、各部门拉通
,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同的步骤是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前期内部交圈不够,没能达成一致节奏,中间就会搅成一锅粥,完不成就相互推诿。
某项目成本招采经常赶不上工程节点,要么定标之后进不了场,要么该进场的时间还没定标。后来复盘发现,原来全景计划表里面并没有关于定标的节点考核。
考核的权重往往影响到员工对于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房企想要拉通内部各部门,就必须让大家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比如成本往往重视目标成本控制,而忽视了成本对交付造成的影响。有房企就要求,交付指标必须占到成本KPI的15%-30%,成本优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成本可控,同时交付交得好。
2、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决策流程
去年以来,地产人深感行业内卷加剧,其中一大表现就是简单事情复杂,大家都忙着做面子工程,一件小事也要开会、PPT、汇报“三件套”。
这种现象正是因为房企内部门墙林立,各人自扫门前雪。本来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非得整个PPT,拉一圈人坐在一起大肆论证一番,无非就是每个人都不愿意为决策担责,或者是为了争取一个对自己对有利的结果。
对此,也有很多房企不断进行组织调整,通过责权重新分配,简化组织架构,提高决策效率。
比如说,为了打通生产流程,将容易“打架”的几个部门整合在一起,由同一领导统筹管理:设计、工程、成本、招采整合,打通产品从设计到建成的全周期内几大相关专业,最大化减少跨部门之间的协同成本,各部门形成统一目标,兼顾项目进度、成本管控和产品品质。
3、明确交圈机制,并且责任到人
很多地产人有过以下类似的经历:
跟某部门反馈一件事,对方表示,这是某某部门的事,我们不清楚。而找到该部门的人的时候,对方又表示,这不是我负责的。一番辗转,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说,可能还找不到能解决问题的人。
针对这一现象,必须将交圈这一动作标准化,并且明确参与人员及节点。
比如,有房企规定,跨部门交圈不仅要强制性执行,并且要充分前置。在项目开工前,各部门至少要有三轮的集体交圈,拿地前,工程、采购、运营、成本、设计拿出自己的建造模型、调研报告、或测算结果进行建造方案论证;
拿地之后,各职能线会集体再次进行建造模型确认,以及项目策划评审,确保在开工之前,方案做对、图纸确认、计划明确,各职能线在经营目标和配合节奏上达成一致。
4、跨部门交圈前,先解决部门内协同
说起交圈难问题,几乎每个地产部门都能将对方吐槽一番。
比如设
计和工程,就是长期相爱相杀的"冤家“。
设计经常吐槽工程:
“图纸都不看,现场就瞎做”
“这帮工程佬连图纸都看不懂”
工程经常吐槽设计:
“图纸还没画完,现场都快做完了”
“画得什么垃圾,又是一堆错误”
“就知道抄规范,都不管现场能不能做”
其实从这些吐槽也不难发现,很多时候,问题不完全出在兄弟部门之间,而是出在部门墙内。
比如某项目,鞋柜进场的时候,发现和土建预留洞口尺寸不一致,装不进去。一开始以为是供应商弄错尺寸,后来一看图纸,发现是洞口尺寸有误。正打算找设计“算账”的时候发现,原来是工程经理忘了把设计定稿下发了……
再说设计,设计内部,土建、精装、机电、园林等不交圈不叠图,各专业各画各的,最终出来的图纸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比如项目上,经常出现同一个位置,土建和精装图纸尺寸不一致或开孔点位对不上的问题。
部门内交圈尚且不充分,问题预留下来到了下一个部门,就变成了跨部门、多专业扯皮,进一步加大沟通成本和沟通难度。
5、每个地产人,都该多懂一些跨专业知识
房企内部每一个专业都不是一个孤岛,缺乏多专业知识以及全局视角,很难将日常工作顺畅开展。
举例来说,为什么很多地产专业不买运营的账?在一些房企里面,制定项目运营计划的人,可能还没完整经历过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制定计划时,往往过于理想化,脱离一线实际情况。比如定工期,忽略了当地各类管控措施对工期的影响;对非标工程的进度预估过于乐观,等等。
又如设计,这些年房企及设计院用人普遍年轻化,很多画图的设计师以及房企的设计管理人都是工作没多久的新人,对于施工一知半解。
做设计的时候,容易照本宣科,不符实际。
比如某项目,楼道宽度按照
最低标准设计,没考虑
粉刷和精装的厚度,最后贴完砖发现宽度不够,验收通不过。
明源君此前曾多次提出,地产越来越青睐一专多能的人才,这也是大势所趋。
复合型人才无论在全局化思考,亦或者内部沟通协同上,都体现
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仅就跨专业交圈这一动作便可窥见一斑。
可以说,对每位地产人而言,一专多能已经不是该不该做的问题,而是该怎么做的问题了。
猜你喜欢
这样的地产客研,迟早混不下去
营销
为了摆脱渠道绑架,这家房企真的拼了
数字化
以前做地产VS现在做地产,笑着笑着就哭了
地产人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扫一扫
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
八点地产学院
八点地产学院
扫一扫
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扫一扫
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
狮范区
狮范区
扫一扫
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
工程一姐
工程一姐
扫一扫
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
雕楼
雕楼
扫一扫
了解更多详情
关注
吴建斌财务课
吴建斌财务课
扫一扫
用手机观看
观看
冯仑房企24讲
冯仑房企24讲
扫一扫
用手机观看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