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哪些房企,无惧地产寒冬?
作者:周宏坤 谢德烈


最近,很多地产人很焦虑,经常有人问我:你对地产行业的趋势怎么看?

 

我很理解大家的焦虑。在2018年前的20年,房地产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利时代。红利时代是不需要能力也不需要努力,只要你在这个时间,正巧在这条红利的河流中,无需任何技能,都能捞到几条红利的大鱼,我们有时候判断不了是因为自身的能力强还是运气好,其实都是鱼实在太多了。

 

但2018年后红利彻底消退了,我们再也看不到鱼了,我们饥饿难赖,常常束手无策,心里指望再来一场红利,所以这两年趋势的文章特别受欢迎,活脱脱的一个现代版“守株待兔”,殊不知,守株待兔都是被饿死的,会不会有红利时代压根就不应该是我们翘首以待的内容。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几乎所有项目都很难挣钱,很多项目3-5%的利润就不错了,只比银行理财利息略高一点。

 

但是,作为地产从业人员要不要关心趋势?不用!只有投资者才需要关心趋势,作为地产从业人员应该关心自己的抗寒能力!这个行业肯定要缩水,有更多的资金要退出房地产而流向国家需要的实体经济。行业的缩水就代表人员要减少,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我们凭什么能够留下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作为房地产从业人员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回到原地!

从房企角度来看,最重要是三大块:产品、营销和组织。只要把这三块做好了,就能扛过寒冬!

 

产品创造的不是卖点

而是最大的利润空间

 

如果我们在产品中心,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产品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给产品不断创造卖点吗?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二可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房地产行业,产品创造的不是卖点,而是最大的利润空间。所谓的营销困境,就是利润困境,如果一个项目打8折还能保本,你怎么会有营销困难?我所有接触到的营销困境项目,清一色都是亏损项目。


房地产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几乎和高科技不沾什么边,这样的行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增加卖点几乎等同增加成本,没有什么太多的技术壁垒。

那么在房地产产品打造过程中就会出现2条路径:

 

一条是死磕成本,以碧桂园为代表,参与房地产的整个产业链,在各个环节获取利润,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这个的做法在低房价区域特别有效,但随着房价上涨,高房价区域越来越多,建安成本的权重越来越小,比如房价3万/㎡,建安成本0.3万/㎡,极限压成本也就300元,对于3万房价不会起到太大作用,市场价格的振幅、取地成本的波动都会轻易覆盖掉这300元。所以碧桂园在3-4线城市能够大展拳脚,而在1-2线城市举步维艰。

 

我最近还接触到几家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商,市场房价很低,4000左右,却活的很滋润,就是因为他们都是施工背景的企业,对于工程管理很专业,只外包清工,所有的材料都自己采购,成本控制非常好,别人做不了的项目他们来接,周边地产公司基本上被他们用价格压下去了。

 

另一条路就是增加成本,获得产品溢价。永威地产、杭州滨江、绿城、仁恒都属于这个路径。每家公司的产品价值观有差异,就会形成自己的产品特征。比如我们成本增加在外立面,就会很像绿城;增加在精装,就会很像仁恒;增加在园林,就会很像龙湖;如果每项都增加一点,就会像万科,万科是均好性极佳的典范。

 

增加成本获得溢价的难题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是定价问题!定价即经营!

 

我最近结识一位开发的,周边房价1万,他用全石材立面,成本增加了1千,把增加的成本加上去,对自己产品定价1.1万,善良的定价未必有优良的结果,销售很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处在定价的信心!我追踪过很多项目,都是增加1千的成本,售价增加3000-10000,这个才叫边际效用,如果没有边际效用,理论上说是没必要增加这部分成本的。

可是定价1.1万销售都不好,那销售1.3万反而能够销售好吗?如果你对此有怀疑,就去看看绿城在用了全石材立面后比周边定价高出多少吧,再来检讨自己是太善良了还是太软弱了,这个与营销能力密切相关,我在后面的营销上在和大家继续分享。

 

做产品研究一定要学会算账,比如地库设计,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塔楼下的空间怎么用的问题,塔楼下的层高一般都会达到5.4米以上,是有条件隔层2层楼用的,大部分公司都不隔层,整体的并入一层,作为一层的下跃,对于一层的客户来说,相当于买一送二了,当然开心的很。

 

但我给你算一笔账,假如市场价格是1.5万,你买一送二,市场天花板的价格就是呈现出来,最多你能够卖到2万,价格天花板就是你送再多也只能销售这个价格了,如果你买一送一,将塔楼下隔成上下叠,上叠送给客户,下叠并入车库使用,定价1.85万应该比较合适吧,这样你比竞争对手定价就少了1500元,具有价格优势,相当于将塔楼下的下叠以1500的价格买回来做他用,而一般地下室成本都不会低于3000了,当然你也可改造车库再卖给一层客户,由他自己来安排其使用功能。

 

但大多数人会说竞争楼盘都卖一送二了,我们也送,殊不知,别人在亏,你也跟着亏了。所以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产品的好坏,只有产品是否合算,一个职业经理人最高境界就是和股东同频思考。

 

营销最重要的是

定价自信能力和客户到访能力

 

所谓旺市,就是客户多产品少,反之为淡市,我们现在就处在淡市之中。前几天和国内最大的地产代理公司高管交流,他说他们的现在的销售状况很不好,有什么方法可以打破这样的局面?我说没有,因为你们市场份额太高,如果你们能够打破市场现状,就没有淡市了可言了。


想要打破市场咒语的只能是小众公司,用一些明显优于同行的奇招才有可能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改变整体淡市的状况,因为这是政府规划出来的,希望将更多的资本逼出房地产而投向实体经济,但少量地产公司可能在局部市场获胜,这就要看我们的营销功力了。


说到功力,往往不是奇招,而是苦练出来的。最近房地产培训市场有一类课很热门,营销课,但听完营销课后,学员大多有点失望,不是老师不行,是学员误解了老师在作用,学员总是抱着从老师这里学到什么绝招,然后一剑可以平天下,世上哪有这样的招呀,作为讲师,每年至少有1千人听过他的课,如果有这样的招,早就被大家给学废了,老师其实就干一个事,把他掌握的所有招给你示范一次,你看看哪些招比较符合你的身体素质,然后课后总结并苦练,慢慢练成你的绝活。都知道南拳北腿厉害,都想有一身功夫,不练就永远只能是一介布衣。


上个月去重庆给一家国企做内训,是关于产品力提升的,去以前和设计总监沟通,问为什么要引入这次课程,他说我们产品做的很LOW,我说不应该呀,你们是国内著名的企业,而且以绿城为楷模的公司,产品应该不会差的,是不是销售不好呀?他说正是!我再问,销售没有完成任务是到访量不够还是转化率太低?他说每周到访不到10组,到访量严重不足。如果是到访量不足,还判断不了是不是产品有问题呀。

 

营销的任务是提高到访量和转化率的问题,到访量就涉及到我们营销策划的能力问题。我们营销策划的逻辑是:

产品决定客户定位;

客户定位包含客户层级和客户位置;

客户层级决定了我们设计什么活动,才能让目标客户感兴趣;

客户位置决定了去哪些地方投放广告资源。

 

很多售楼部都在给客户随手礼,我可以这么说,奔着你随手礼来的都不是你的客户,随手礼对于你的业绩可能没有任何影响,这样的活动就是低效活动。

 

大部分营销团队只擅长销售低价产品,对于增加成本后的溢价产品缺乏自信,这是目前限制企业产品突破的最大瓶颈。

 

我们经常和地产团队出去考察,参观业内的一些经典项目,听取优秀企业对于自己产品的介绍,不管是营销团队和设计团队都觉得受益匪浅,但一回到自己项目,一讨论价格,就打回了原形,还是便宜的产品好卖,但如果一个团队只会销售低价产品,意味着会失去进军一二线城市的能力,土地公开招拍挂,潜台词就是看谁的产品溢价能力高。

 

所谓的项目定位、产品定位,本质上就是产品定价,只要价格确定,成本标准就确定了,客户定位也就随之确定了。

所以营销要练2个功力:定价自信能力和营销到访能力。

至于转化率涉及到产品的性价比,性能我又将他分解成四给板块:品牌、价值、体验和案场。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展开讲了。

 

组织力

未来一个地产项目可能只配三四个人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组织的成功,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组织高手,不管是任正非、马云、马化腾还是雷军、柳传志、张瑞敏,都是组织管理的大师。


组织是团队协调,让很多人能够协调工作,不管是1+1≤2,还是1+1≥2,只要跑赢行业的平均水平。


我把组织力分为六大内容:

① 公司治理结构----解决谁说了算的问题;

② 公司组织构架----解决公司内部资源倾斜问题,那个部门消耗资源最多,就是公司的核心部门;

③ 公司激励机制----解决团队工作意愿的问题;

④ 公司培训体系----解决团队工作能力的问题;

⑤ 公司制度建设----解决团队不二过的问题,制度和流程是成功路径的硬化工作;

⑥ 公司智能管理----解决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效率问题。

 

说到房地产的管理,大家很多都在强调运营管理,其实运营就是计划管理的变异而已,我心目中最好的管理是稻盛和夫先生的阿米巴模式,可惜这个模式发源于制造行业,如果不做改良,很难在地产行业实施,地产小黑马中梁实施的阿米巴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是不能发挥全员积极性,只能调动部分高管的积极性,这也是未来希望攻克的课题。


未来的房地产一定是依托公司高度的标准化体系、以大资金投入作为屏障,由小团队高效率操盘的管理模式。未来每个项目只配备3-4个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就不知道这3-4位中是否包括您了。

 

越是寒冬,我们越要苦练功夫,卧薪尝胆、砥砺前行。如果您练好了上面任何一种功力,房地产趋势只是你饭后谈资,再也不用寄希望于房地产趋势好坏了! (作者:周宏坤 谢德烈,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微信号zhk1zhk2,共同探讨怎样降低地库成本)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