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有多少地产人心态崩了?
作者:文涌



地产行业这两年麻烦不停,形势可以说急转直下。从去年的疫情难关到三条红线,再到今年的集中供地等政策的层层加码,整个行业像是在无底洞中不断下坠。


如今临近年底了,才好不容易看到管控缓缓松绑的迹象。每一个地产人这两年,都仿佛跟着自己的公司坐了一趟漫长的过山车,心情经历了无数次起落…

在这场漫长而又艰难的苦撑中,从业个体也开始表现出各式各样的激烈情绪,甚至可以说大家或多或少都落下了点心病,即使这段危机过去很久之后,还会让人心有余悸。


看空和看多地产行业的

也许是同一批人


这段时间明源君发现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地产人们对于行业风向的情绪反应,变得极其敏感多变。

在调控最密集、房企最危困的行情底部时,地产人的心态也跟着跌倒了底部,纷纷开始看空自己的行业。


许多极端失望的个体,甚至表现出了一种愤恨状态,不准任何人说行业的好话,任何关于“向好”、“黎明”的乐观观点,在他们眼里仿佛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

而近期政策修正、管控松动的风向成型后,他们又迅速转变了态度,一扫颓态、精神高昂。似乎有种“久旱逢甘霖”的喜悦,自发在社交平台上庆祝。仿佛一夜之间前路明朗、未来可期。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身边,明源君都看到了大量这样的例子,十分耐人寻味。

比如我微信里的几个资深业内人士,以前地产好的时候看负面言论,比如万科的“活下去”,必骂其贩卖焦虑、鼓吹危机。


但前一阵子他们吐槽的内容变了,一看到说地产黎明将至之类的言论,就要大骂其睁眼说瞎话。那种咬牙切齿的态度,似乎巴不得地产行业不要翻身……

而到了这两天,他们在朋友圈的论调又变成了“地产人挺住”、“危机终将过去”等等。前后状态扭转之迅速和彻底,让明源君感到错愕,并对这背后的心态产生了兴趣。


干了十五年地产的老张告诉明源君,他以前觉得这个行业在外是高收入、金领的象征,做地产这件事一直让自己很骄傲。

“和别人说我是做房地产开发的,看着他们轻叹并投来羡慕的眼神,我这心里美滋滋啊!”老张这么说道。


但今年房企惨出了圈,无论老同学还是中年亲戚,似乎都知道地产行业不太好干了。身边的同事也集体陷入了情绪低潮,工作氛围或焦躁、或消沉。

面对同行时而绝望、时而乐观的摇摆状态,老张也开始感到些许茫然,他说他生平第一次对行业、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如今房企们都在期待回暖,期待危机过后一切都可以像没发生过一样。但大量从业者的内心状态,却会不可避免地迎来一次大转变。


个体总是随着行业浮沉

地产人的心病,很难随危机远去


老张有一点说得对,地产行业过去确实非常光鲜,是高薪、稳定、发展好、前景广的代名词。

正是因为许多地产人也和老张一样,抱有强烈的行业荣誉感,所以这两年亲眼看着行业内的那些巨轮搁浅,甚至沉没,心中那种震惊与心凉感受更甚,一般行业很难理解。


目睹暴雷裁员等危机的发生,对许多原本信心很足的从业者来说,是不小的心理冲击。在行业稳固形象被颠覆的形势下,局内人难免表现得不淡定。


一、处于行业剧变中的个体,正被群体情绪席卷


老地产人都知道,地产行业长期以来都是以乐观情绪为绝对主导的。比如房价绝对不会跌、调控一定有周期、客户一定会抢房等等认知,曾经是每个地产人脑袋里的铁律。

所以过去任何人发表对行业或对这份工作的消极看法,得到的反馈大多是嗤之以鼻。保持乐观、保持正面,才是“政治正确”式的态度。


但这次危机不仅吓怕了房企,似乎还调动起了从业者的某种群体情绪。在越来越多地产人感到绝望,高唱“地产不能干了”的论调时,情绪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

到最后竟演变成了一种群体绝望,还从中衍生出一种无名的愤怒和嘲讽倾向。但凡出现理性分析形势、呼吁看到行业希望的声音,都会被这种愤怒所围攻。


也许是因为这次行业的危难,带给某些地产人太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所以他们需要以某种极端的心态,来与现实中的无能为力对冲,好让自己心中好受一些。

可一旦等到危机似乎要过去了,绝望逐渐消退后,群体情绪又迅速返回到了乐观状态,期待自己的职业仍然能像以前一样光鲜。


这让明源君联想到今年的鸿星尔克爆火事件,“造神”与“毁神”的很可能是同一批人。

反观这段时间的地产人,似乎也有这种特征,在行业好的时候认为它是永远不会失败的神,行业不好的时候却要把它啐到地上。

人参与群体狂欢的本能一直都在,群体情绪对个体来极其具有诱惑力。只是在这“造与毁”之间,受到影响的却是从业者自己。


二、信息茧房越来越厚,并呈现出自证倾向


如前一点所说,一旦从业者被卷进群体情绪的狂热,选定了某一立场之后,就很难再听进去另一方的观点。

相反地,他们会不断寻找与自己立场相符的观点来吸收,让自己所处的信息茧房越来越厚、密不透风。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证预言”。指的是人通过事先认定一个结果,然后在认知方式和行为上向这个结果倾斜,最后真正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危机下的地产人,其实已经表现出一种自我证实的倾向。比如认定地产行业不会好了,那就只愿意听负面消息,在工作中也开始划水怠工,甚至内心渴望发生不好的结果。


而外面风声一转,他们又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立马认定另一个结果,然后接收信息和行动的态度又都反过来。

这样不断反复的自证,会让人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理性处理变局的能力,忘了自己真正该做什么事、该思考什么道路。


三、焦虑叠加焦虑,不安感蔓延行业上下


过去地产行业内所谈论的焦虑,主要还是集中于中年危机、房企惧老症、35岁淘汰线等概念上,是在特定群体身上才易发的问题。

但后来这种焦虑、动荡不安的感觉,席卷到了行业上下的每一个人。焦虑叠加焦虑,从老板到管理者到基层文员,无一不感到岌岌可危。


这种焦虑的爆发原因是舒适感。过去房地产行业的稳固性,让从业者们都感到十分安全。但在舒适区呆久了,就会让人忘记向外看和向内看。

向外,不清楚外面的商业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不清楚哪些公司、产品可能会对自己岗位产生冲击,不清楚其他赛道还有什么发展机会。


向内,忽略了自我提升、持续学习,忘记去拓宽自我能力的边界。

长期的稳定,让大部分地产人都缺少危机应对意识和能力。以至于危机真的出现在眼前时,自己却束手无策、不知往何处去,只能天天焦虑。


四、陷入自我怀疑,对行业信心下降


许多房企在危机中采取裁员优化的行动,波及到了许多普通地产人。

这本来是危机传导下的结果,并不能说明被优化的地产人就一定不合格。但好端端地被公司扫地出门,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打击。


这么严峻的优化形势下,身处其中的地产人,无论自己有没有被裁掉,都很容易陷入担忧和自我怀疑。同时,对行业的信心也会大幅下降,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留在原地。

毫无疑问的是,这场行业危机撼动的不仅是房企自己,还有从业者群体的稳定性,以及准备进入地产行业的年轻人的前景预期。

越焦虑越自乱阵脚

稳住心态才能走入黎明


自地产行业惨出了圈以后,对业内业外而言,房地产就已经不再是神话。

习惯了安稳舒适的地产人,必须要面临自我定位的重新修正问题,学会去拓宽自我边界,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关注好的变化,接受新常态


这一次地产调控,短期来看利空基本已经出尽了,接下来行业必定不会再像今年一样如此窒息。

危机永远只是暂时的,地产行业不可能彻底消失,这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沉溺于焦虑和绝望,其实没有意义。

这次危机必然会带来新的行业发展常态、新的竞争格局与增长模式。作为热爱自己职业的地产人,可以积极地去关注这其中好的变化,在新常态下适应新的模式,未来仍然可期。


二、在新的格局下,积极修正自我定位


面对已被改变的行业常态,地产人能做的只有接受现状,尽快给自己重新定位。

明源君在《地产营销部门,真的会消失吗?》这篇文章曾经盘点过,在行业变革之下,一个发展了几十年的专业条线,有可能会向什么样的形态去转变。

而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就潜藏着大量的新需求、新岗位,这都是处于剧变中的从业个体的机遇。


其他专业的地产人也完全可以试着分析一下,未来在行业内会衍生出哪些机会?新常态下,什么样的房企会异军突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新岗位需求?自己有无转型的空间?

大破大立带来的是出清,同时也带来机会。地产人如果能擦亮眼睛选定方向,在变革中完成自我定位转换,反而有可能借此机会实现职业跃升。


三、对风向保持怀疑,坚持独立思考


这次危机下的行业群体情绪,不仅仅只是一种表征,而是真正会对个人的日常工作、职业选择等方面产生实际影响的问题。地产人如果想在危机中做出正确决策,这种情绪百害而无一利。

对风向保持怀疑,做到自主分析、兼听则明,才能不陷入群体狂热里面去。毕竟行业宏观上的问题,未必会反映到每一个人身上。


比如有些地产人在本土小开发商做旧改项目,一直都稳扎稳打、有序推进,公司和员工都没有受到多少影响。那这种情况下,根本没必要因为同行都在哭天喊地,自己也就跟着焦虑。

危机之中,每个人都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不必被外界分神,踏实做好眼前的事情,做决定要为自己负责,这才是正经事。


结语


这两年下来,不仅外部对地产行业的信心下降,连内部从业者也开始动摇,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一个趋势,甚至可能影响未来行业内的人才状况。

但过度悲观始终是没有帮助的。房地产仍然是一个好行业,只是回归到了一个它本应有的状态:一个需要靠产品、靠本事才能过得好的状态。

这对有理想的从业者来说不是坏事,大可修复自己的从业信心,在新常态下发出光亮。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