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哪些地产人最容易失业?
作者:若闻


今年对地产人来说,是尤其不容易的一年。伴随着行业下行,房企缩编减员,一大批的地产人被动或主动离职。一部分人很快找到了新出路,也有一部分人就此失业了,好几个月都没找到心仪工作。

这段时间,听了许多地产人的心声。有怨念的,有迷惘的,也有很多反思的。哪些地产人在这一轮地产裁员中最受伤?今天就来听听那些失业地产人的心里话……

离开高度标准化的房企
才知道自己是颗螺丝钉
 
“以前常调侃,地产运营的工作就是干掉自己——把公司的标准化体系搭建起来,把自己变成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随便一个人都能替代你。”

没想到,这种笑话在正在变成现实。

因为部分房企暴雷,许多地产人被迫离开。这本来已经够苦涩了,没想到,在求职时还要再遭一次暴击。一些房企招聘直接点名不招某某房企的员工。

以前引以为荣的“大房企”的光环,如今竟然成了枷锁。

“我们公司的工作切分得非常细,每个项目按时间轴分割成一系列节点,每个节点的工作又都有清晰的指引,每天的工作基本就是围绕规定的任务执行,久而久之,也就已经成了流水线上的操作工。”

很难想象,在这类房企里面,有些人干了好几年,一直都在干同样一项工作。比如采购部门的人会固定负责采购某一样东西,比如电梯;成本部门,有人固定负责某种材料的成本,比如石材成本就有专门的人在做。

大家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的工作。这些工作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全部都有人清晰的标准,工作的历史记录也都在系统里面。即便换个人,只要自己熟悉一下流程,按部就班的做很快就能上手。

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可替代性高,求职时不得不面临恶性竞争。即便顺利进去,也容易水土不服。尤其那些活得比较好的、还在招人的中小房企,标准化程度并没有巨头那么高,许多岗位需要身兼多职,比如有些成本招采是一个部门,几个人就要搞定招标采购及成本管理的全部工作。

“曾经的工作有多么机械化,现在的处境就有多么被动”。这类地产人,成了受伤害最深的一批人。
 

快周转行不通了

一批地产人成了时代的炮灰


以前行业盛传,极致快周转的房企,一张图纸通用全国。不同城市的项目放在一起,完全分不出彼此。在市场火热的时候,快速复制让房企的销售量一飞冲天。

今年形势急转直下,市场降温、融资受限、监管升级,快周转赖以成长的土壤没了。行业的经营逻辑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快周转,也行不通了。而那些在快周转中成长起来的地产人,也正遭遇在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以前一些房企招人,都是明确告诉猎头要挖某房企某岗位的员工,有些甚至点名要某个人。快周转房企的员工在前面几年是很吃香的。但是现在求职切身感受到,我们可能是最不受待见的一批人。”

事实上,快周转房企出来的地产人,早在一两年前就不再受追捧。前些年高薪挖角的房企发现,即便把人挖来了,还是不能像对方一样把快周转玩到极致。快周转的最大支撑,是高度标准化。而这些中小房企往往缺乏一套成熟的标准去支撑这些人高效干活;而且很多人前司的烙印很深,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也常常脱离新东家的实际。

快周转房企的员工们,也容易被贴上“执行力有余,创新力不足”的标签。


而这,和当前房企的诉求正好的相反的。最近,明源君和某房企的管理层交流,他就明确表示,现在公司没那么强调产品标准化了。市场变化越来越快,标准化产品很难赶得上市场的变化,反而可能积累风险。
全国产品高度相似,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项目不行往往意味着n多个项目不行。比如疫情过后,客户的需求变了,原来的产品不合时宜了。全国产品高度相似,意味着,所有项目被“一锅端”。

该高管直言,收到了某些房企前员工的简历不少,真正觉得合适的却寥寥无几。
那些快周转房企出身的地产人,已成了行业巨变之下的炮灰。

履历贬值高薪不再
曾经的风光难以为继

一位地产人告诉明源君,本来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后来看到某民企在当地的城市公司招人,一对比觉得原来公司工资低,便跳槽过去,没想到这边刚办了离职,对方公司突然收缩编制不再招人,原来岗位也有了新的人选,一下子竹篮打水两头空。期间也投过许多简历,不是对方看上自己,就是自己嫌对方工资低。找了几个月工作还没着落。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位猎头也表示,这段时间有不少地产人求职,一部分要价还不低,比如一些地产经理岗位出来的人,期待月薪在两万或以上。现在招聘的房企极少,其他行业大多给不到这个待遇。

这不禁令人想起,泰禾老板黄其森炮轰地产人才泡沫的往事。都说从奢入俭难,这些年地产一直是称之为多金行业之一,曾经的高薪,如今成了地产人心里难以迈过的一道坎。一些地产人找不到工作,也正是因为接受不了降薪带来的心理落差

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经验和成就应该值这么多钱。
 
而现在,所谓的“经验”已经严重贬值。

一位地产就直言,过去,大家总是错把行情当能力。买房够抢的时代,你只要站在那就能把房子卖出去了。现在行情不行了,常用的招数都用上了还是没效果,大家也就束手无策了。

今年,一位地产老总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一直要求HR招营销要招那些经历过2008年、2013、2014年这几年行业低谷期的。2016年入行以后的要谨慎,因为只会在顺风顺水年份卖房的人,可能根本就不会卖房。就像现在一些地产营销,离开了渠道分销已经完全不会卖房了。

不仅经验的价值在打折,一些人的履历含金量也在缩水。

得益于过去的好行情,地产催生了一大批火箭式升职的从业者。比如很多人在大厂镀金一两年,跳到规模小一点的房企职位直接升一级。前几年房企大扩张,四处招兵买马,一些地产人借着东风连续几次跳槽,成功实现晋升加速度。

而当前,能力配不上岗位要求,业绩无法达成,难以在房企立足;而去到求职市场上,跳槽过于频繁又成了减分项,再加上待遇落差大,想要找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都有难度……

房企用人越来越谨慎
什么样的人会吃香?
 
当诺基亚被收购的时候,CEO约玛奥利拉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许多地产回顾这些年的从业经历,五味杂陈。在行业转向之前,大家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从前猎头电话停,现在怎么投了几百个简历都没回应……

行业下行,房企在裸泳,从业者也难以幸免。对许多人来说,从前的稳定,也许正是不稳定的根源所在。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地产已经不需要从前那么多人了。进入低容错时代,房企用人也变得更为谨慎,人才大洗牌在所难免。那么,这一行还有机会吗,地产人还有机会吗?

只有消失的企业,没有消失的行业。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必然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但是,对人才的定义可能会改写。近期和多家房企交流之后发现,当前房企用人有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重用内生型人才。

一位房企老总告诉明源君,一些地产人在某个平台待久了,去到别的平台容易水土不服。外招人才往往需要一段磨合期,最终也未必能合拍;另一方面,行业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自己培养的人对企业文化和模式理解更深刻,在低容错时代会更倾向于培养和提拔内生人才,而不是从外面招人。因此,那些有一定的稳定性,有专业沉淀,对企业忠诚度高的人,在这一轮有机会得到重用。稳字当头,地产人不要轻易跳槽。
 
其次,房企越来越重视全能型人才。

地产管理精益化,组织精简化,一岗多能已是大势所趋。与多家房企老总交流,对方都表示这几年公司在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员工在本专业以外的能力,知识的边界正在被模糊。比如工程岗位,既要懂成本,设计,招采,还要懂点营销。又如营销,传统的营销套路大多已经失效,现在房企要求营销必须创新求变,比如谋求数字化转型。有地产老总就指出,未来,借助大数据分析做营销,或将是一个新趋势。
 
同时,加强轮岗,实行总部与一线人才交流,让总部的人到一线操盘,让一线有操盘经验的人来总部参与管理制度制定。以前总部可能重点做案头工作,现在要求总部人员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脱离实操谈标准做流程。

越来越多房企正在推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能。比如某千亿房企就告诉明源君,经过这几年的培养,一些项目总能力已经得到全面提升,在一些成熟区域,公司也在实行大项目总制,原来一个项目总只管一个项目,现在一些实力较强的项目总会同时管两个或以上的项目。

还留在牌桌旁边的地产人要紧跟趋势,加紧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
 
再者,创新型人才最受欢迎。

房企的经营逻辑彻底变了。对个人而言,过去那种鸡犬升天的行情不复存在,专业能力过硬,且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人将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比如产品,随着供需关系逆转,市场全面进入改善阶段,客户越来越挑剔。过去那种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在竞争中慢慢失去优势,而具有属地化特征、人性化设计的产品将会受欢迎。只会套图库的地产设计失去竞争力,而善于洞悉客户需求,擅长产品创新的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