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很多项目抢工都是白忙活,进度还是上不去
作者:听雨

地产进入微利时代,房企的生存压力空前

过去一招鲜吃遍天,有的以快取胜,有的以好取胜,各有各的活法。而当下则是“既要……又要……还要”,做项目既要成本低,又要速度快,还要质量好。

所谓“又快又好”,过去只是喊喊口号,现在成了不得不做的必选题。

“快”还能好?一提到项目开发快,人们第一反应就质量不行。“萝卜快了不洗泥”,过度追求开发效率,盲目抢工导致工艺粗糙,甚至破坏了建造工程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这也是近几年住宅最大的槽点。

地产工程虽然不是工期越长一定做得越好,但进度过于紧张,对工程质量或多或少都有影响。供货高压之下,地产项目如何少抢工保质量?

低效抢工的项目
费钱费力却还干不好

纵观当前的地产项目,不抢工的几乎不存在。一般来说,两头紧中间松,前端抢开盘,后端抢交付。有房企总结为,开盘前保供货,开盘后保品质,兼顾速度和质量。

不过,也有一些项目从开工都交付,看似常年处于抢工状态,进度依然严重滞后。原计划两年交付,结果干了三年主体还没封顶。这类项目,工期长,成本高,质量却未必上得去
关键节点适当抢工无可避免。从头到尾都抢工,这就很有问题了。除了部分项目本身施工周期过短,进度极度紧张外,更多的是因为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外部因素,挤压了施工作业时间,迫使现场不得不频繁抢工。

一、开发计划定得不合理,打乱现场施工节奏

一部分房企在制定工期时过于乐观,对工效的预估超出了实际范围,节点定得太紧,或者压根没考虑到现场实际情况,不抢工根本完成不了进度。

比如有的项目,为了加速回款,区域领导脑袋一拍就把供货计划往前挪,不管项目是否能完成,工期就往死里压,然后逼着项目总在计划书上签字做承诺。“保供货”成了一道死命令,完不成项目总就得走人。压力一层层向下传导,项目部不得不昼夜加班。有工程师就表示,抢开盘的时候两个月没过周末,每天都忙到凌晨才下班。

节点临时调整打乱了现场进度。某项目,精装实体样板房马上做好了,领导突然说要流速优先,便取消精装样板,直接开干。后期又把原来施工完的整改回去,给现场增加大量不必要的工作。
 
二、施工组织考虑不周,现场返工不断

现场因为工序多头并行,在时间空间上极易发生冲突,比如场地布置,一些细节考虑不周,施工过程中因为场地问题频繁出现工程拆改、设备材料搬运等,占用了大量施工时间。

比如,有项目在做外围围挡时没考虑到园建用地需要,园建阶段不得不拆除重做。明源君听说过一个项目,从开工到交付,单是围挡前前后后就拆改了三次。

又如,有的将临建建筑(示范区、总包生活区)设置在项目地块上,后续因为影响到工程开展只能拆掉,既浪费了原有建筑的成本,还耽误工期。

三、各条线的进度赶不上,只能倒逼工程抢工

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项目上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常常计划赶不上变化,以至于工期计划难以落地。
比如有的项目,准备做外立面大面施工的时候,设计图纸还没还没有确认;材料该进场了,才发现招采还没定标……
工程作为最后一个环节,不得不对前期的工作兜底。各条线的进度跟不上,最后只能倒逼现场抢工。

又如,很多项目的总包单位都是低价中标进场。进来后搞一波,如果能挣钱就干,如果发现干下去亏本,就想方设法捞点小钱,然后闹退场。一旦总包退场,即便立刻启用第三方,也有一堆烂摊子要收拾,两家单位交接,走流程,一番折腾下来,至少半个月进度无法正常推进,耽误下的进度,后面不得不抢回来。

四、现场窝工严重,花了抢工费却没抢到工

前几年的快周转热潮中,房企信奉“唯快不破”,在项目开发计划一个比一个快。从拿地一个月开工,到拿地几天开工,到上午拿地下午进场,“拿地即开工”成了地产项目快周转的一个指标。

“上午拿地下午进场”是快周转房企追求的理想状态,然而,争分夺秒的开干,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一方面,施工许可证还没办下来,不是所有施工单位都愿意提前进场;另一方面,有些施工单位,来了也不怎么干活,费用倒是开了不少。

某项目,没有拿到施工许可证就让总包偷偷进来干活,进场后,总包以前期不能用塔吊为由,所有的材料周转全部靠挖机,活干得非常慢。铺条路,挖点土,却跟甲方要了很多周转费。

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到位,盲目组织现场抢工,往往花了抢工费却抢不来进度,得不偿失。

给现场挤出更多施工时间
抢工少了,又快又好并非不可能

多数房企的标准工期虽然偏紧,总体还算科学可行。可以说,标准工期是房企全部项目的最大公约数,适用于大部分项目。只有少数部分项目会因为个别原因无法完全适用,在落地执行中出现工期延误,计划无法达成。

既要保供货又要保质量的双重压力下,合理的工期不容压缩,只能通过消除影响进度的因素,为现场争取充足的作业周期,才有可能又快又好。

 一、定好工期底线,节点不得随意调节

前几年,很多房企对标头部,大搞快周转,完全不掂量自身实力。书面上的工期计划定得漂亮,到了执行上却错漏百出。

为了保证合理的工期,有房企引入了工期论证动作。每拿一块地,可研阶段都要从工程角度、从安全角度,对工期排工计划进行科学论证,并制定一个工期底线,无论项目节点如何紧张,必须保证工期底线不被突破,避免不合理的工期给施工带来影响。

二、简化内部沟通流程,给现场挤时间

业内某百强房企,这两年成为同行竞相学习的对象。其项目开发周期并不算慢,但项目品质好口碑佳,且人均效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真正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据公开数据,该房企小体量的项目,从拿地到清盘普遍集中在8-11个月。该房企强调科学地“抢时间”,也就是不压缩工程施工周期,而是“从内部节约时间”,也即压缩内部沟通协调的时间。内部的协调和设计、销售及部门之间的快速推进;审批的沟通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环节,减少时间浪费。

这与近年来房企普遍提倡的降本提效是一致的。比如设计变更,有的房企,从现场发起变更,到设计师修改图纸,中间流转时间长达一周,现场往往等不及图纸出来便先行施工,等到图纸出来发现不一致又得拆掉重做。
据地产工程人反映,经常是需求提交上去了,你不去催设计师,他们可能都忘了修改。有些设计图纸先先后后改了几十个版本,现场下发图纸版本出错的情况比比皆是,最后连现场工程师都搞不清楚自己做的是哪个版本。

为此,有房企改变了协同流程,每次设计师的图纸修改后,系统都自动更新到最新版本中,并提醒工程对接人查看。简化了信息流转程序之间,设计工程的沟通效率高了,信息对称也及时。 

三、施工计划精细化,执行过程重视纠偏

工程策划是其他各条线的工作计划的依据。
施工计划想要能落地、有指导意义,一定要做精做准。施工计划精确到每天,准确来说,精确到每个工作面、每天做什么工序,每个工序需要多少劳动力;将每道工序所需的材料全部前置,提前核实用材用料需求。

有房企就将项目建造全过程进行细分,拆分出一千多项标准工序。在编排项目施工计划时精确至每半天。
根据公司以往的项目开发经验,结合国标,对各个建造阶段所需机械设备、用工类型等分类统计,总结出各类劳动力和设备设施的工效。一线在配置各阶段所需的资源时有章可循,确保有充足的资源支撑现场作业。

地产项目的进度控制,归根到底是工序施工计划,核心是执行过程中及时纠偏。一开始施工单位可能达不到既定的进度,这就需要现场通过记录和分析,搞清楚有效工时,找出不达标的问题所在,并让施工单位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比如一开始打桩的时候,记录每天能打多少桩。距离要求的数量还有多少差距,差异的问题在哪?是因为没人?还是班组不熟练?亦或是缺机械或者缺材料找出原因,并做相应的调整,设法达到预期工效。

假如施工单位不给力,就得想办法解决。是抽这走?牵着走?还是抬着走?实在不行,及时对施工单位做退场处理,组织新的单位进场填坑。

四、前期工作充分准备,各职能高度协同

如前文所言,一些项目虽然经常抢工,但进度依然上不去,很多原因出在现场以外。
比如抢工期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工程进度上来了,报建或验收流程跟不上,耽误了下一阶段的工程。
有的项目到了基础验收阶段的时候,基坑支护还没验收通过。基坑验收过不了,基础工程自然也没法验收。前期两班倒加班抢节点,结果却在验收这一环被卡住了。

事实上,任何抢工,都必须从前期的开发报建、研发设计、成本招采、营销、物业等统筹兼顾。
比如,图纸深化如门窗深化、精装深化、机电深化等都是拖慢进度、拆改返工的“罪魁祸首”之一。没图,成本就不认价,采购不招标。结果就是成本在等设计,招采在等成本,工程又在等设计和招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场施工是兵马,图纸、招采、报建等就是粮草。施工的各项配套条件万事俱备,现场只管放手开干;现场抢工少了,进度没耽误,工程质量更有保障,所谓“又好又快”,并非不可能。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