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一大批地产人已经找到了新出路
作者:Janna_Gan



最近几天,朱荣斌下海创业的消息在地产人朋友圈刷屏了。

有媒体报道,在3月22日,朱荣斌注册了一家地产公司荣宇建设(广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由朱荣斌100%持股。


看来,朱荣斌决定结束打工生涯,投入地产创业大军了。


其实,去年以来,关于地产人转型的话题一直很热,很多地产人都非常焦虑迷茫。

但经过一年的消化和适应,地产人的心态也慢慢从对抗消极变得积极向上,一大批地产人在积极谋求转型,甚至不少地产人已经转型成功了。

下面就请大家花点时间,听笔者说说地产人转型的故事。


行业变天

这几类地产人被迫转型


行业巨变之下,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以下几类地产人,他们被迫走上了转型之路。


一、基层管理者第一批被优化,被迫创业


2021年地产公司接连暴雷,在行业裁员潮下,很多房企都在跟风裁员。而裁员重灾区则是房企中基层管理者。


事实上,现在能保住工作的地产人很多都是手握核心资源的人。而基层管理,恰恰就缺乏了核心资源。客源不在手里、房源不在手里、核心技术不在手里,甚至权限也不在手里。很多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往往是干了上传下达的工作,说难听点就是个传声筒,所以很多公司第一批优化的就是中基层管理者。


比如很多公司一个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6个人的部门却细分成3个组,每组设了一个主管,分工细没细化不好说,工作协同壁垒倒是一个比一个高。最后有公司盘点,有些小组整个组被合并或裁掉都完全不影响正常业务。这也恰恰说明了房地产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冗余,人浮于事,不注重管理红利。


这部分人很多在房地产做了5-10年的,刚好到了30岁甚至35岁。很多人从原来房企出来,就很难再找到以前同样的岗位了,导致很多人被迫创业。


二、缺乏竞争力的基层人员


很多房地产公司今年不制定销售目标,甚至2022年的年度销售目标直接腰斩,只剩下2021年目标的一半。

从经营的角度,既然只剩下一半的业绩,项目少了一大半,为什么还要原来那么多人手?


最可怕的是这次将会是全行业性的萎缩,东家不打打西家的道路很可能是走不通了。

所以,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基层岗位也是被优化的重灾区。


以地产策划为例。

房地产策划从一开始的高门槛,经过了这十几年,慢慢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职业壁垒的岗位。近10年的大包干模式更是让不少甲方的策划养成了不用动脑的习惯,而案场策划则毫无技术含量可言。

新媒体冲击下更是进一步降维打击,80后压根听不懂,90后想搞搞不成,00后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老策划这不就更是被优化的首选吗?


技术岗位也是苦不堪言,运营岗、设计岗、投拓岗、土改岗、报建岗等等,如果公司规模足够大产业涵盖上下游还可能分流到产业相关的物业公司、设计院等,但万一你公司只有地产开发,那这类岗位被优化、调动甚至裁员的情况更加普遍,也是被迫无奈的选择。


三、高管积极响应公司“下一线”策略


去年以来,很多房企都推出了“下一线”的举措,高管不再高高挂起,不再探讨华而不实,不要再空谈战略,而是下沉一线参与战斗,要司令员到一线上做好指挥带头作用。


这一举措的本意也是想人尽其用,何况高层是拿着最高人力成本的那批人。不少有着真材实料的高层,着实在重归一线后拿下不少战绩,毕竟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与基层管理人员不可同日而语,也为企业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对于一些空降型高层甚至是理论型高层,就不太友好了,不少高层脱离业务太久,甚至连自己家系统都不会操作就更不用说明辨真伪,披荆斩棘了,现实是不添乱就算好了。


只能说每个人都各有长短,并不是所有高层下沉参与业务都能发光发热,相反合适的人在合适岗位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


树挪死 人挪活

地产人如何自救?


行业收缩后,房企在转型,地产人当然也不能固守自封了。对于转型,笔者有几个建议分享给大家。


一、及早给自己赋能,风来的时候能不能飞全靠装备


打工人的本质就是企业当中的人力资源,如果你不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当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发展自己的长处,甚至去有意识地去发展额外优势,是很难在残酷的市场环境当中保持竞争力的。


打个比喻,你给自己职业做额外赋能就像你买东西被人送赠品一样。同等条件下,自然是没有额外赋能的人更容易被取代、被优化。


比如,我们公司的策划岗的一个同事,积极参与了公司的内训计划,成为了一名内部讲师,甚至可以hold住一般活动主持,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加分赋能。都是设计岗,但是你不单单能画图还能参与前期规划提出成熟的意见,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加分赋能。


但这里一定有个大前提,就是你本身的专业素质过硬的情况下去发展额外的职场跑道,而不是在本职工作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去进行,本末倒置是没有用的。


越早有这个意识越好,企业的分工在早年间一直强调精细化,往往很多岗位都变成了公司里的螺丝钉,这几年又大力要求发展综合型人才,其实就是要压缩人力成本,让更少的人能兼顾统筹更多的工作。这个时候你之前努力给自己的职场赋能就会都转变为你上升或者调整到其它平台的装备,也是你最容易能与其他人拉开距离的地方。


二、弯道超车不是梦,细分市场永远有机会


地产行业虽说已经进入黑铁时代,但其本身依旧是一个体量非常大的行业,部分岗位的职业壁垒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危机感,那么建议你可以多留意上下游产业和周边产业。地产的生态链依旧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还是很容易在这些产业周边找到细分的专业市场。这点有个要求,就是你要有意识的在行业内累积人脉和创造口碑。地方圈子非常小,小圈子有个好处,就是你更容易去知道摸索到更多细分的赚钱的门路。


我们公司之前就有个小姐姐,本身就是属于土木公司的,人员优化出去后在乙方的帮助下现在主营房地产相关咨询业务,同时还开始了网上直播课,可谓两面开花。


永远不要低估你在行业的专业度,但是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影响力。在专业度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影响力,就更容易在细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之前在佛山做平面设计的小哥哥,非常积极参加国内比赛,后来获得亚洲杰出青年后在自媒体上更是如鱼得水,钱路光明。所以,不要低估自己,但一定要保持打磨自我。


三、核心资源牢握手,打工王者永无忧


打工人那么多,到底怎么才能成为打工王者?

现在确实不是人人都想做老板了,更多人开始追求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打工就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怎样才能永远都保住饭碗,甚至摸鱼上班都可以不被劝退呢?答案就是要手握核心资源。


为什么那么多政府出来的小伙伴轻轻松松就可以入职名企甚至谋求高位?为什么你见过很多领导每天好像什么都不用干却稳坐C位?为什么有的销售就是不需要跑业务都可以轻松当销冠?

就是因为每个职场里的王者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都有自己独特的核心资源。你可能看不到,但是不代表没有。销售的核心资源是不是就是客户?客户如果是被你所可控的,甚至能带出去的,那么你还会愁去哪里做销售吗?其它岗位也是同理,找准个人核心竞争力核心资源非常重要,你被取代的成本越高,你职场的位置自然就有越稳。


四、大胆转型,谨慎创业,行行都有门道


现在不是人人都想当老板,但是这年头被迫当老板的人却不在少数。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本来就岗位稀缺,需求有效,市场一旦萎缩,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同类型的岗位。这个时候很多小伙伴就被迫创业了。


创业转型不可怕,跨界打怪出圈的大有人在。但最怕病急乱投医,其实公司有人员优化的苗头就要去考虑再就业或者创业了。甚至是如果你已经超过30岁,就要提前去考虑这个问题了。这个行情下,很多人真的有可能一夜之间一步到位发展成了人到中年失业、上有老下有小,手停口停。这个时候越是急躁就越容易出错。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做了多年的行业精英,本不会被一时冲动蒙蔽,但偏偏很多人就是自乱阵脚,让原本的情况更加糟糕。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门道,门道深浅都需要自己去好好探索,有人带进门那就更好。万万不可以觉得自己做过房地产这种大行业了,手上都不知道搞过多少项目,几千万上下都没有眨过眼,小小门店何其容易。用这样的心态去创业,往往都是血本无归的。


我认识的一位地产老总,放弃了当年大好前景的地产公司内部股权,套现几千万投入到新材料行业,不到3年负债累累,最终被迫回归老本行。像能混到高层领导这样绝顶聪明的人都会犯下这样的失误,何况我们呢?所以,无论是创业还是转业都必须要有空杯心态,虚心学习。


小结


其实,现在不单单是地产人转型难,而是各行各业皆如此。不能改变的是行业的大环境,能改变的就只能是自己。而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本来就是一场社会性分工合作,哪怕转型从头开始也没有必要搞得好像世界末日,但是必须要记住了,除了爱会消失,个人优势也会消失。要学会保持优势,毕竟领跑的人,去到哪里都不会掉队。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