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国央企做收并购,有苦说不出
作者:投资小冰


早在1月份,央行就点名要求地产国企以收并购的方式帮出险房企度过难关

但在当下的市场,收并购无疑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很多公司虽然拿到了并购贷,却迟迟没有出手。


前几天,政治局会议上,政府针对资产资产收并购等工作又有6项政策指导:,希望通过这些政策消除各方面障碍,推进房企及项目收并购提速,帮助出险房企回笼资金,化解风险。


一位国企投资人员告诉明源君,其实从1月份,公司已经动员大家积极开展收并购工作了,鼓励各个城市公司将投资中心转移到收并购市场,但轰轰烈烈搞了几个月,却是颗粒无收。


他感慨:为什么国央企做收并购这么难?不是不想做,确实是有苦说不出...


缺乏收并购经验及专业人才


某央企一线投资人员告诉明源君,去年集团总部拿到了近六十亿并购额度,于是督促区域多接洽收购项目,今年给每个区域定了KPI,今年内至少要拿下2个以上收并购项目。

 

另一家央企,拿到200亿并购额度后,要求各区域2022年投资额度中,收并购业务占比不低于全年投资额度30%,全年争取通过收并购获取千亿货值。

为了激发一线积极性,还针对收并购制定了单独的激励制度,奖金远高于在公开市场拿地。


但目前来看,收效甚微。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国央企在收并购方面,存在几个短板:


1、缺乏专业性人才


此前拿地基本以勾地和招拍挂为主,很少涉及收并购业务,缺乏积累,也缺乏专业性人才。


比如某地产30强央企投资人员表示,为了推动收并购工作,公司临时搭建了收并购团队,包括投财法审工程成本条线,负责总部推进项目的谈判、研判、交易、协议等工作。


但收并购对专业度要求很高,要完成对收并购标的的遴选、谈判、估值、融资、运营及退出,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

除此以外,收并购专业团队还要多练手才会成长,因为每个并购案例都有痛点,如果团队实操机会少,成长慢,在项目筛选和谈判时,很难抓得住本质问题。

2、缺少积累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民企做收并购,做久了,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收并购信息网络。比如某地产50强,搞了十几年收并购,投资团队每个人手上都有大量合作伙伴,他们收购项目不需要从0开始,而是直接从合作伙伴手上买过来。这样能大大提升他们收并购效率。

但对于国央企而言,收并购业务做得少,缺乏这方面的积累和经验。

上述投资人员表示,他们很多项目都是从0开始接触谈判,从项目筛选到项目测算及研究,走流程,再到与对方接触,周期比较长。加上缺乏靠谱的信息来源,很多时候都在做无用功,比如前面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了调查、筛选、研判,结果这些工作都做完后,一打听,人家压根不想卖项目。

3、决策效率较低

由于房地产行业收并购涉及的环节步骤非常多,甚至会有很多债务上的纠纷,如果不能快速决策,拖得时间越久就越容易黄掉。


虽然国央企为了快速推动收并购开通了专项通道,但决策流程还是偏慢,毕竟是体制内单位,该有的决策环节还是不能少的,城市公司先进行研判,形成结论后上报区域,区域公司再对项目进行筛选,形成意见后上报总部,层层上报,层层决策,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决策效率低、不确定性因素高,甚至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场思维作祟。


某国企投资人员就表示,他们曾经跟进一个项目,项目研判完成,报价合理,对方意向强烈。但在推进过程中,法务各种风险提示,要提前摸排好这些问题之后再进一步接触,不要操之过急。殊不知,优质的收并购项目,大家都在抢,你不着急,对手很着急,等公司决定可以进场尽调一下了,结果人家转让协议都已经签好了。



国央企收并购拿地

限制太多,轻易不敢出手


国央企收并购难,除了上文提到的收并购本身是国央企短板以外,还因为国央企在收购过程中有较多的制约因素。

某房企投资高管周璐就在“周璐的笔记”中总结了国央企做收并购的三大考虑因素:

一是不能利益输送。

对于国企领导们最忌讳的两个事情,一个是国有资产流失,另一个是利益输送。为了规避利益输送这个问题,其实制定了不少措施。
包括产权交易所、评估制度、同股同权。

总之,不能买贵了,不能存在任何利益输送的风险,比如收购价不得高于评估价,民企项目收购前,必须由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等等。

二是尽量不能有溢价。


溢价这个事情,在央企国企的内部评估体系中,非常敏感。

为什么要给被收购方赚钱,为什么要给被收购方赚那么多钱?即便有评估报告,也很难说得清楚。


但对于卖方而言,有溢价才是他们的追求,假如价格压得很低,无疑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出售意愿。


三是项目公司简单、财务干净

太复杂的项目,很多国央企可能没有能力去处理,假如一个项目情况很复杂,国央企绝对会绕着走。

但在当下的市场,真的很难找得这种项目了。如果项目很干净,业主方自己干嘛不做?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很多国央企在收并购项目时,多少会有点束手束脚。


项目选择逻辑变了

命中率太低

早几年,房企的收并购项目,要求相对宽松,但现在房企拿项目,基本都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现在的容错空间变小了,每个项目都不能出错,一旦拿错项目,动不动沉淀几个亿资金,那就危险了,很多项目就因为拿错几个项目把公司拖垮了。

虽然国央企抗风险能力相对强,但也禁不起乱来,尤其在当下“好项目不卖,差项目有坑”的情况下,国央企选择项目肯定会更加谨慎甚至挑剔,这也导致一线投资很难拿得到合适的项目。

1、要求项目只有肉,不能有骨头

收并购的资产包多是骨肉相连、肥瘦相搭的过程,大帐上算得过去就行,但是很多公司的要求是不能有骨头。举个例子,如果这个项目有较大体量的持有商业,这种项目就是骨头,坚决不能要。


但是现如今,只有肉没有骨头的项目基本没有了,即便有,很多业主也不舍得卖。


2、对项目利润指标要求太高


目前的市场是下行比较严重,很多企业也是熬不住了,不得不接受打折出售资产的结局。但是很多房企对利润率要求很高,比如收一个项目,可能要求地价打5折,才能满足公司十几个点的利润考核。但这样一来,被收购方可能就亏惨了,这样人家图什么呢,还不如直接降价销售得了。


当然,有些地方国企为了形象可能会不计成本兜底,然而,大部分国央企还是要以盈利为导向。毕竟收并购项目也要考核,并不是拿了之后就没事了。在这样的大逻辑下,宁可不拿地也不能拿错地还是主旋律。


3、很看重项目操盘权,增加了收购难度


国央企很看重项目的操盘权,但是目前市面上民企的项目多为合作项目,首先合作方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比如今年以来,国企、央企对民营房企项目的收并购接近10起,总交易金额超80亿元。目前市面上成功的收并购项目,大部分是原本的股东方退出后把股权折价卖给合作方。


其次暴雷房企本身在项目中多是没有操盘权,这种情况下会考虑一起收,但是这样操作的难度无疑更大。因为另外企业不会房企项目的操盘权,且不会同意降价销售,所以折价收项目的逻辑就不成立。


小结


综上所述,其实大部分国央企并没有做收并购的基因。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为了维护市场稳定,恢复市场信心,国央企会积极响应政府要求去收购出险房企的资产,不排除会有机会捡漏,但更多时候,却很可能是有苦说不出。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