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当下房企的众生相,暴雷房企竟然最不慌
作者:苏兮

大家都知道,现在房企的日子不好过,这没错。但很多人以为最难过的是暴雷房企,那就有点想当然了。

中国有很多俗语,其实特别能体现人民的生存智慧,比如说“虱多不咬,债多不愁”。
差生不一定焦虑,优等生也不一定就在舒适区。

现在房企的几种生存状态,能让你对行业、对企业、对人性都有更深的认知。

忙着谈判
暴雷房企反而不着急了

4月底,央行召集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AMC机构开会,拟定了定向纾困的12家房企白名单。

政府态度明确了,风险房企影响太大,要救。纾困的政策,也开了很多口子。但是时间过去了两个月,真正成功纾困落地的项目少之又少。
不少机构发现,暴雷房企的态度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积极。

一是房企出现实质性违约后,很多债权方的主要诉求从追求收益变成及时止损、降低风险,在谈判偿债方案时,其实就已经停止了计息,甚至不少本金都打了折扣。

债务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滚越大,拖一拖甚至还能少还钱,对于房企来说,早一点还钱还是晚一点还钱,就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了。

所以很多房企在面对收购方或是纾困方时,如果拿不到理想的价格,就不会随便卖掉资产。毕竟资产拿在手里就有主动权,可以再赌一把市场回暖。许家印就多次表示 ,决不能贱卖土地。

既然短时间内不能彻底解决,不如就拖一拖。房企动不动100%以上的净负债率,债权人和企业已经成为实质上的利益共同体,谁急了谁想办法。

二是纾困的金融机构也不会做慈善,很多机构和房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都会提到,以市场化的方式化解风险。简而言之,可以拿钱去盘活,但是这些钱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把项目盘活之后的收益,还要优先分配、优先退出。救命的菩萨要收手续费,而且很多白衣骑士都是救项目不救企业。

要实现收益就必须要挑优质项目,算不过来账的项目,机构也不想碰。但对于企业来说,那些不优质的项目才是问题的关键,优秀的项目盘活了,问题项目留下来,整个盘子还是活不了。

时钟拨回到三四月份,大部分风险房企都是真的着急,都还在积极想办法自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找不到好的出路,很多暴雷房企也就不得不躺平了。

忙着自救
大蒜、小麦换房降首付

有些房企躺平了,有些房企还在积极自救。
马上,6、7月份,就是房企新一轮的偿债高峰。据统计,6月份将有44笔债券到期,合计约639亿元,环比增加68.6%。

而根据CAIC的数据,2022年6-7月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券合计到期规模达到1755亿元。其中,民企占比接近70%。

要平安渡劫,根本办法还是销售,没有销售回款,一切都是无本之木。而房企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销售不畅。今年1-5月份,全国百强房企的销售规模萎缩了52%,绝大部分的房企资金链都很紧张。

所以才出现了最近各个地方花式促销的魔幻一幕,大蒜、小麦、西瓜换首付。

很多人讨论,说这是薅农民的羊毛,其实所谓的惠农促销,和农民并没有多大关系。你直接拖大蒜去售楼处,他们也不要。

这个政策的精髓,是变相降价和突破首付比例。

原本,需求减少了,价格就要下跌,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但是很多城市的项目,不是说想降就能降的,一方面是政府有限跌的要求,另一方面,直接降价,前期业主也会爆发客诉。所以,项目降价必须要巧妙。

以“大蒜换房”为例,河南这个项目搞的活动是5元/斤收大蒜,而当地的杂交红蒜价格是1.3~1.8元/斤左右。签约不同户型,可享受1万斤、1.5万斤和2万斤大蒜的补贴,相当于最高能补贴7万元,而当地一套房的首付总共才十几万。

客户只需要在售楼部签两份文件,一份是以1.5元/斤的价格向某农贸公司购买大蒜,一份是以5元/斤的价格向售楼部出售大蒜。

这样就相当于给总价打了9折,而且优惠的金额都是首付,房价没有变,贷款没有变,首付却降低了。根据项目自己公布的数据,在14天的时间里,获得来电咨询2859组,到访852组,成交30套。

这样的促销设计,还是很需要智慧的。

万科在前两天的股东大会上,也分享了万科在惠州的做法。作为广东省受影响最大的市场,惠州卖房很难,很多售楼员开始跑到深圳城中村去卖房子了。哪些客户有孩子要读书,就重点去跟踪。这样惠州项目至少还能活下去。

很多舆论嘲笑房企的花式促销,其实,这些房企的积极自救,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也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感。毕竟每一个房企的倒下,背后都是大量的业主拿不到房、供应商结不了款,很多个家庭失去幸福。只要合理合法,多想办法少摆烂,都值得尊重。

忙着救火
再小的国企都有纾困指标

需要纾困的房企太多了,有能力的要去帮忙,没有能力的也要想办法。

现在几乎所有的央企和地方国企,都有纾困指标。华润、招商蛇口、远洋这些央企,几乎每天都在看项目、搞测算。

但央企的监管和合规性要求往往很严格。例如,一些企业对于纾困的项目,不能只做财务投资,必须要入实股,股权收益IRR也必须要达标。能达到要求的项目不多。

项目落不了地,就要接着找,找项目、看项目,忙的不可开交。有些城市公司,这两个月,基本已经把全市的项目看了个遍,不是在看项目就是在看项目的路上。

而一些地方城投系国企,作为政府和项目的中间方,除了财务投资,还要参与修改项目指标,解决债权人纠纷,说服供应商垫资等等大量的工作,努力将项目盘活。

例如深圳的安居集团,就会对收益不达标的项目进行指标调整,将商办类的业态改成人才房,一方面提升货值,解决算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达成政府的保障房建设目标。

还有一些地方国企,规模小,操盘少,但身上也有纾困任务。

融创在武汉、昆明的项目几乎都是卖给了本地国企,河南建业的知名文旅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电影小镇都是卖给了河南省政府旗下的国资企业。

这些国企不一定有能力将项目运营成熟,但能给企业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支持,让项目能以时间换空间。


忙着自保
优质民企绝不轻易下水

和身负社会责任的国央企不同,目前活得还比较好的民企,基本都在忙着自保。

一是谨慎拿地、谨慎并购。

例如龙湖今年3月份业绩发布会上公布,净负债率仅46.7%,一年到期债务只有不到8%。
今年刚性到期需要还款的债务只有144亿,截止到业绩发布已经还了74亿,剩下一年总共只需要还70亿。而龙湖的在手现金,有885.3亿元。另外,还有央行给优质房企的并购贷政策。

有钱、有政策、有能力,可以说是最高配了。
但是从数据来看,龙湖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谨慎。

今年1-5月龙湖销售金额达到558.6亿,但是拿地金额仅70多亿,新增货值241.4亿。对于并购也是只看项目,不看平台。就算央行给了并购贷政策,也是和其他负债统一管理,不会轻易接盘。

二是精兵简政

不管是龙湖还是旭辉,一梯队的民营房企,今年也都开始了新一轮的组织优化调整。销售不理想的情况下,刀口向内,减少运营成本,成为房企提高安全垫的重要手段。

三是减少合作开发

现在,合作开发的项目,很可能因为合作方出问题被拖下水。经营状况尚可的房企,大多选择独善其身。

6月份,绿城召开股东大会,执行总裁郭佳峰就明确表示,会降低合作开发的比例。

一方面,能更好的控制项目风险,另一方面,省去和合作方的沟通成本,也能提高周转效率。保证年初拿下的土地,尽快转化成销售额,再用于当年拿地,做到“一年两熟”,提高盈利能力。
除了减少合作开发,绿城的代建业务也增加了项目的审核力度,增加风控机制。

中国士大夫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民营房企毕竟只是商业组织,在这种环境下,好好活着,不被拖累,按时交付,对业主负责,就是最大的担当了。

 忙着专业输出
国资背景的房企努力做事

国央企和民企之间,还有一类国资背景的房企,例如,万科、金地、绿城。

这类房企有几个特点:
一是市场化程度和专业能力,比大部分国企更高;
二是国资背景,又让这类房企有更多的资源和社会信任。
因此在这场纾困大戏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AMC机构在进行纾困时,有些纾困对象其实条件不错。资产充足、具备一定的运营开发能力,只是短期出现流动性问题,对这类企业通过收购债权,在还款时间上给予一定的宽限,就能完成纾困的目的。

但是也有一些项目比较复杂,比如物业已经建成,但是定位错误、经营不善,导致了流动性问题,或是房企手里有地,但是自身的开发能力和实力就不足,就算是资金到位,最终也不一定能完成项目开发,或实现最大收益。

这种情况下,AMC机构就需要引入实力比较强的地产开发商来操盘,例如代管、代建、代销。最终项目正常销售,这类开发商就可以获得项目的一部分管理收益。

例如,五月份就传出深圳国企联手万科洽谈收购融创的深圳冰雪城项目。万科有自己的冰雪事业部,也有大量的文旅项目操盘经验,参与项目冰雪业态的运营,优势就很明显。

绿城管理在3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接触了AMC处置的不良资产项目,会与遇到困难的优质项目合作,提供纾困方案。

国资背景的品牌房企有很强的专业和品牌护城河,又有国企信用背书,在这类国央企主导的业务拓展上,更加游刃有余。趁着当下的纾困大潮拓展轻资产业务,做专业输出,自然是不错的机会。

小结

稻盛和夫说过,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企业的发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长作比喻的话,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节”,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但是由于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萧条,就形成了许多的“节”,这种“节”才是使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好好利用这一场危机的房企,才能获得下一个阶段的繁荣。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