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现在,合作开发也凉凉了
作者:BaoBao


近年来,凭借分摊压力、加速扩张等优势,合作开发备受房企青睐,成为不少房企冲击千亿的不二利器。


但自去年起,合作开发悄然“变味”,似乎在地产市场上失了宠。过去在合作开发领域大展拳脚的房企,也开始出现一些“反常态”的声音——


靠小股操盘获得规模跃升的滨江,在最近的业绩说明会上透露:滨江最近的拿地项目仅有一个项目属于小股操盘;坐拥大量合作开发项目的绿城,更是明确提出:要提高权益占比……


当房企把经营重点转向权益占比的提升,合作开发作为影响房企权益占比的最主要因素,也随之迎来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将如何重塑未来的行业格局?又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明源君在此抛砖引玉,为大家稍作盘整。


合作开发生变,房企换了“意中人”


现如今,合作开发真的变了。这种变化,明源君总结为两点:


1、合作开发,不香了


合作开发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远不如以前“香”了。这从房企联合拿地的数据表现就可窥见一二。



自去年集中供地以来,联合拿地的数量和比例就不断降低。以今年北京首轮土拍为例,仅3宗地为联合拿地,占比17.6%,明显低于去年第三轮的45.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明源君总结了三大原因。


首先,房企的发展阶段变了。


随着近几年房企规模增长放缓,纷纷转向高质量增长,一味追求全口径销售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


新的行业周期下,房企不能再“掩耳盗铃”。相较于全口径,销售操盘口径和权益口径更能反映企业自身的营销、运营及投资能力,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为此,碧桂园、华润、富力、佳兆业等企业都选择对权益口径业绩进行披露。旭辉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更明确表示:“旭辉未来几年会大幅开始提高权益销售额比重,而不只关注表面销售额大小。我们最终关心的是核心权益销售背后旭辉销售的含金量。”


其次,房企对利润的要求也变了。


眼下,房企对利润的追求超越了一切,但低利润、低流速的市场环境中,房企合作的红利明显减弱。


一方面,合作开发可能导致“增收不增利”。合作开发是味好药,但是药就有副作用,它的典型副作用就是让企业“虚胖”,即规模在增长,利润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例如某头部房企在2019年-2021年,签约金额分别达到2106亿元、2426.8亿元、2867.1亿元,在大多房企未能完成年度目标的情况下,仍实现了逆势扩张,但毛利率却逐年下降,分别为41.26%、33.56%、19.65%,这和其不断引入合作方拉低了权益占比不无关系。


合作开发使得一些房企少数股东权益不断提升,甚至超过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权益。这不光影响房企利润,对业绩的成长性,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合作开发本身有很多隐形成本,会对利润造成蚕食。绿城就在股东大会上举例子解释称:“拿50%权益的20块地与100%的10块地相比,哪个利润更高?笼统计算,还是拿10块地利润更高,因为省去了沟通成本。”


综上,房企的利润追求和合作开发中存在的弊病,构成了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次,房企的风险意识提高了。


在行业爆雷风险加剧的当下,合作方的资质严重波及房企自身安全与稳定。现在房企谈合作,首要关注的就是合作方的爆雷风险。毕竟这年头,爆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稍不留神,就会被合作方带进沟里。


有着“合作之王”称号的某标杆房企,就因为合作方之一曾于今年4月债务违约,导致其参股的济南某项目陷入停工状态长达半年。


而一旦爆雷,善后也是大问题。一般情况下,合作程度越深,善后难度越大。如果爆雷房企仅仅只是财务投资者或者联合操盘方,那么项目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如果爆雷房企对项目控股且操盘,那么项目的开发建设、工程管理、资金投入等各方面都会陷入风险。


与其又要担心合作对象、又要考虑合作程度,最后还未必落得到好处,不少房企干脆选择不合作了。


2、合作对象,换人了


合作当然是不会消失的,虽然合作的热度大大降低了,但合作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合作对象普遍换了面貌。


总体而言,有两种模式最为突出:一种是房企+城投的双赢模式,另一种是国企+国企的强强联合模式。


房企+城投的合作模式,从去年起就变得尤其多。二者的合作方式主要分三种:


第一种是联合拿地开发。例如无锡今年首轮土拍中,参拍民企受益于与城投频繁合作拿地(成交的8宗地中,3宗为民企与城投平台合作),参与度大幅提高,占比由去年第三轮的25.5%升至67.9%。


第二种是城投在拿地之后,对外招标,引入民企进行合作。例如2021年,地铁集团拍下了地铁段上地块,后将地铁TOD项目的股权出让给地产。


第三种是引入品牌房企作为操盘方,房企更多承担品牌输出和代建服务的角色。


房企和城投合作开发,有其必然性:


房企要发展,必须有项目可做,但融资端和销售端双向受限,房企根本拿不出充足的资金来拿地,而城投公司却可以通过政府提供隐形担保和注入资产的方式,去发债或者向金融机构借钱来拿地。


对城投而言,土地出让金事关地方财政命脉,如今卖地艰难,不得不担负起托底重任。但城投普遍缺乏房地产开发经验,即使拿到了地,如果无法形成足够的经营效益,也依然会加剧地方财政的压力。这也就意味着,城投很难自己单干,有强烈的需求引入合作方共同参与。


房企尤其是民企和城投的差异化诉求,促成了二者的“联姻”。


另一种模式是国企+国企的强强联合。比如最近的北京二轮集中供地,拿地的联合体基本全部是国央企组合:中海新城+石泰、京能+城建、华润+葛洲坝等等。


国央企不缺钱,它们合作的诉求是什么呢?


当下市场行情冷淡,就算是不差钱的央企国企,也要省着点花。从上海首轮集中供地可见,总价在30亿至40亿左右的地块几乎都是由国央企联合体拿下,比如临港城投和上实城开联合体、建发股份和华发股份联合体等。


既然要合作,相较于爆雷风险大得多的民企,本就视安全性为生命线的国企,自然毫不犹豫选择门当户对的“同类”。


此外,还有一个被动因素,那就是为了资金安全,很多合作项目宁可适当牺牲资金使用效率,也要限制资金回流,回款急切的民企根本迈不过这道槛,只能被迫出局,倒逼国央企相互合作。


城投和国企,也并非完美的合作对象


显然,无论是和城投合作,还是和国央企合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降低资金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陷入危机的当下,这两种模式会成为潮流。


但选择了如此稳健、安全的合作伙伴,就算给项目上了保险吗?


1.与城投合作,问题和优势一样突出


城投公司的托底,解决了房企最头疼的拿地问题,但除此之外,对合作的助力其实有限。


很多城投公司,不仅缺乏商品房开发经验,自身组织建设也不健全,专业能力更是严重不足。这种问题在三四线城市的勾地项目中尤为明显,特别是一些能级弱的区属城投企业。


偏偏一些重点项目,地方政府还希望当地的城投公司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和后期运营,结果严重掣肘项目开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契约精神不足,内部摩擦大。城投公司主要负责人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门的领导兼任,城投公司大多承接的是政府的指令性任务,这就意味着很多动作看似受合同约束,其实要听命于上级。


比如投前明确的合作条款,经常借故上级指示,要对合作条款进行修改,或者以上级领导口头指示为由,拒绝按照原协议执行……给合作增添了许多不应有的阻力。


二是权力界限模糊,打配合成了“夺权大战”。比如,双方约定项目由房企操盘开发,但在项目实际开发过程中,城投却强烈要求参与项目经营决策。究其根因,或许还是因为经营意识不足导致的。


三是运作机制不顺畅,项目推进效率低。很多城投自身的组织流程还不成熟、没有完全跑通,干起合作项目更是捉襟见肘,签订一个协议,审批流程漫长又缓慢,急得人抓耳挠腮。


四是工作风格不一致,加剧信任危机。说到底,城投和房企是两套班子,两种工作逻辑。房企嫌弃城投不专业,城投也不满意房企的工作方式,这加剧了双方团队的不信任,不仅合作过程不愉快,还容易因为意见不合导致事项搁置。


上述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拖慢项目进度,降低项目效率,合作效果俨然是1+1<2。这样的合作,对房企来说还有吸引力吗?


2.国企+国企,不等于万事大吉


提到合作,估计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优势互补”,这也是前几年民企和国央企合作的底层逻辑——


国央企信用评级良好、融资成本低、资金实力雄厚,民营地产开发经验成熟、机制灵活,二者合作,既解决了低价拿地的问题,也解决了市场化运作的问题。


而现在,国企和国企合作,诚然缓解了风险问题,实则并没有解决当初由民企解决的那部分问题。比如,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民企可以打打“擦边球”,国企就比较难操作,如此一来,开发的灵活性就受到影响。


国央企合作也放大了其本身的体制性短板。


不少人会给国企贴上“保守、中庸”的标签,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在面临新变化时,国企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就拿现在已然如火如荼的线上营销来说,比较创新的打法、新鲜的尝试,通常都是先在民企中落地生根。


淡市之下,国企同样要面临抢客大战,现在落后一小步,时间长了就可能落后一大截。国企要想真正在地产开发领域大展拳脚,还要努力学会主动求变、小步快跑的工作方式。


与此同时,国央企的组织架构相对庞大和繁杂,很多事项通常都要走繁琐的流程、花费大量的时间。明源君最近就看到小伙伴在后台反映:“民企一天完成的事,国企一周不一定能完成!简单的盖一个章要十几个领导签字!”


两个国央企加起来,对组织效率的挑战可想而知,内部摩擦加剧,无疑会削弱合作的红利。所幸,很多国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通过内部调优提高效率。


虽然近期的地产市场,国央企在唱主角,但一个成熟的市场应当鼓励百花齐放,民企的角色难以取代也不容取代,我们还是应当期待民企涅槃重生的那天。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