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倾斜,不少保障性住房的硬软性条件已经不输商品房,比如有项目可以推窗望海,有项目已经设计出12m²的罕见户型,甚至两院院士们的科研成果,也在保障房得到应用。
的确,早期的保障房,由于多重原因,往往选址在居住环境差、配套资源少的郊区,这也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过去住,空置率居高不下。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保障房建设的重视以及加大投入,不少保障房的位置越发靠近市中心,有的还能坐拥海景。
位于广州南沙的某保障房项目,和大名鼎鼎的狮子洋只隔了一条海滨路。狮子洋位于东江口和珠江口之间,全长41公里,平均宽为2000米,最大潮差3.35米,3-5万吨海轮可乘潮进入黄埔港。
站在高层房间阳台,前面的黄浦江美景一览无遗,江上来来往往的航船,见证了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日新月异。下午时分,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据了解,这里的保障房,有一半以上的房间都能看到一线江景。
不仅如此,这里的地段,也是寸土寸金。该项目属于浦东滨江中轴线——后滩板块。该板块坐拥上海最大的沿江公共生态空间,还兼有宋城世博演艺大舞台、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大歌剧院等一系列高水平文化设施。试想,住在这样一个望江社区,估计睡觉都会笑醒吧。
从高德地图上可以看到,项目距离湛江赛艇皮划艇基地步行仅1点多公里,距离滨湖公园也仅2公里左右,后者是湛江最大的湖泊湿地生态公园,碧道全长约12.6公里,湖区面积约260万平方米。
比如早年某地保障房规划方案征集展览和公示期间,有75%参观者不满设计方案。问题集中在地面设计单一,平面规划落后,明显缺少人性化创意。有些参观后的市民甚至惊呼“筒子楼”回来了!
不过最近几年,国内设计师紧随国家政策及市场导向,相继完成了一系列极富设计感的保障房项目。
比如对于项目西侧已有的商业配套,设计方案在西北角形成退让并降低尺度,与西侧商业共同围合形成街角小广场。对于用地东侧80m高的公寓塔楼,方案在与之相对应的一侧设置相同高度的塔楼,并同样退让街角空间,形成体量关系呼应的街角空间形态。
按照业主方的诉求,设计师用波浪形的冲孔铝板从中庭两端包裹延伸至外部的立面,半透式的覆盖层和灯光设置,让整座楼显得轻盈了不少。其背后与城中村内原有建筑的“对话”,也突出了新旧语言的对比,以及与周边大小建筑共生的状态,强调了城市立面肌理层次的“拼贴”感。
城市公园层位于首层屋顶之上,最大程度的在高密度城市之中引入自然元素,也为整个社区的交流提供了最大的平台;空中开放层是连接横向连接层和竖向塔楼之间的转换介质,通过对连接层屋顶的利用强化社区交流的方案理念,促进社区组团内的居民交流。
显而易见,逐级跌落的屋顶平台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屋顶活动空间,它们是花园亦或是观景阶梯,并且让更多的阳光照入长满花草、树木的院落。
早期,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特别的是,该项目从设计到建造全过程中,集聚了八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硬核技术”。比如,周福霖院士的减隔震技术,能够在7级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只有4—5级;周绪红院士钢结构大框架体系技术,可有效减轻建筑自重20%以上,节省脚手架和模板90%。
另外,聂建国院士的钢和混凝土组合楼盖技术、肖绪文院士的绿色施工和免模施工技术、江亿院士的建筑分布式蓄电和全直流供电技术等,这些科研成果,都在长圳保障房一期项目中得到集中应用。
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通过装配式实现’积木拼装式’建造,形成’构件厂-现场’之间的联合,极大减少了现场废料产生及扬尘等污染。其中10栋塔楼装配率达到58.36%,2栋塔楼装配率达到58.54%。
比如某用户就在平台上吐槽,自己住过某市早期单间保障房,虽然面积达到40平米,但厨房洗手间和阳台太小,单人住面积浪费,家庭住功能又太差。
比如2022年,深圳就专门发起保障性租赁住房小户型设计竞赛活动,活动共收到319份参赛作品,给后续保障房户型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样板。
你能想象的户型有多小?参赛作品中,有一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小孩玩的乐高Lego积木。设计师将三个面积段(12㎡、18㎡和27㎡)做到进深一致,面宽不同的标准单元,根据地块不同,组合成最佳标准层平面。
其中一套12㎡的单元,其内部所有功能组件均以二合一为标准。入户利用过道分隔浴室、厨区。厨区附设多样功能,包括水槽、煮食炉、餐具柜、洗衣机、冰箱、抽油烟机乃至衣柜及鞋柜等。浴室采用成品水槽连坐便器。浴室及淋浴门“二合一”,降低成本。起居、休息区以推拉门分隔保持适当私隐。此区内家具设备包括:双人坐连折叠床,收纳柜,能满足储藏、用餐和工作的需求。
图片来源:新微设计
另一件作品则提出“包裹住宅”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师看来,包裹住宅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将每一个居所打造成完整的、预制的、可现场直接装配的“包裹”,在钢结构框架中塞入包裹,即形成住宅。
包裹有三种模块,分别为12㎡ 单人户型、18㎡ 双人户型和27㎡ 家庭户型。每个包裹模块拥有独立的框架、墙体和设施。内部空间利用错层增加使用面积。所有家具都与空间构造相结合,储物与使用两不误。
图片来源:新微设计
即使在极致迷你的12㎡ 小户型中,你依然可以享受烹饪、饮食、阅读、休息、娱乐、感受自然的所有生活乐趣。包裹外的空间为公共活动场所:空中瑜伽、空中芭蕾、空中画室、空中球场,让这个垂直社区成为充满热情与艺术气息的家园。
提醒一下,目前这些户型还只是设计图纸。但明源君相信,随着保障性住房市场不断发展,构想照进现实,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