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地产行业,又一批企业走下神坛
作者:胡天祥


刚刚过去的财报季,物管企业的表现格外值得关注。


早几年,在资本红利加持下,物管企业各个踌躇满志,追求规模的快速增长。比如合景悠活提出规模3年增长超8倍,旭辉永升服务目标“5年十倍”,世茂服务目标“3年5倍”。


可行业的高速发展,却并不等于玩家们的良好业绩。2022年,受地产行业冲击,以及快速追求规模化等自身因素影响,物管企业增收不增利现象凸显,净利润更是首次普遍下跌。


与此同时,估值触底、地产反噬、商誉激增、独立性成疑等标签,也是摆在各大物企面前的现实难题。


按照万物云董事长朱保全的说法,经过2022年的洗礼,物管行业的故事被踩了急刹车,是时候进行一场大反思了。


独立性反思:

频繁输血关联方,物业成为“提款机”


早期时候,物管公司一直以房企附属品的形式存在与生长,业务单一,还经常需要母公司输血。


直到2019年,物管企业乘着资本的东风,才逐渐从房企内部分拆出来。之后几年,物管企业纷纷通过第三方外拓的方式,力求降低与母公司的业务关联占比,摆脱外界对其独立性的质疑。


可是,202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直接把物管公司所谓独立性打回了原型。


第一,客户来源仍然依赖关联方,一损俱损。


虽然这几年,不少物企都在努力加强第三方市场化拓展力度,可关联方的业务占比依然不低。


朱保全也称,物业第一个反思,就是反思其与地产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物业的客户来源是否相对多元丰富,而不是仅仅来自于母公司或者关联公司。


据乐居财经研究院统计,2022年,共有30家物企公布了在管项目中关联方面积情况。其中,关联方面积占比超50%的有13家,超60%的有9家物企。


比如,荣万家关联方面积占比高达97.2%,华发物业服务关联方面积占比86.9%,烨星集团关联方面积占比76.1%。


物企面积来源过于依赖关联方,最直接影响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022年,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拖累,物管企业业绩也遭受重创。


据克而瑞统计,去年51家上市物企营业收入增速不及上年一半,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4成。从市值来看,物业板块总体市值一度冲破万亿港元。可截止2023年一季度末,上市物企总市值仅为4265亿港元,相较最高点腰斩都不止。


第二,频繁输血关联方,物企独立性备受质疑。


更让市场担心的,是物管公司通过多种间接方式,向地产公司输送利益。


比如,鑫苑服务4亿元存款被大股东质押,而董事会竞对抵押事项不知情。2022年11月,联交所对鑫苑服务及四名董事采取纪律行动,认为他们的留任会损害投资者权益。

再如,恒大物业违规为母公司恒大集团提供担保,134亿元存款质押被相关银行强制执行。后面的调查结果,披露了一个惊人内幕:恒大物业和中国恒大共用处所保管公司印章,以及使用相互连通并有时重叠的用印审批系统。


还有,2022年7月,金科服务向金科股份借款15亿元,用于补充母公司流动资金。当时摩根大通就表示,担心金科服务未来会出现更多类似交易,以及母公司能否如期归还款项。果不其然,截止今年3月30日,首笔本金利息未能在宽限期内支付。


所以今年业绩会上,很多物企都特别强调了与兄弟公司间的独立关系。


比如碧桂园服务就表示,公司不依赖非业主增值服务(物企为母公司提供服务得到的收入),也很少依赖关联兄弟公司。而且经过多年第三方拓展,公司已经完全具备市场化独立能力。


万物云也表示,十多年前,市场诟病公司虽然住宅做得好,但是项目都是万科的。现如今,公司67%的合同,已经跟万科地产没有任何关系了。


收并购反思:

始于规模至上,如今又被规模反噬


由于物管行业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所以多数物企首先考虑的,是通过收并购把规模做上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据明源君统计,从2019年到2022年四年时间,物企收并购超过200宗,涉及金额超630亿元。其中,2021年物企收并购达到高潮,交易总额高达356亿元。


趁着资本热度尚存,物企加快规模扩张无可厚非。可越是这个时候,企业就越容易迷失,浑然不顾高溢价和业务契合度,一心一意搞扩张。


由此,也带来两个后遗症:


第一,增加商誉减值释放的风险。


凡事皆有两面性,并购可以快速提升公司规模,可一旦收购对象业绩达不到预期,就将造成商誉减值,直接影响公司净利润。


比如某龙头物企2022年整体毛利率下降5.9个百分点,原因就包括收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及无形资产减值金额约17.7亿元,收并购带来的合同及客户关系等的摊销为10.8亿元。


第二,边拓边亏,投后整合效果不佳。


收得好的判断标准,不是收的时候怎么样,而是收进来之后,能不能把企业管理好。


前几年,物管行业基本处在快速扩张抢地盘的非理性阶段,不少物企的想法往往是收了再说,继而导致部分外拓的市场化项目质量不高,拉低费率。


比如新城悦服务就指出,并购子公司的毛利率相对不高,拉低了基础物业服务的整体毛利率。2022年并购子公司数量达到了11家,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27%,但并购子公司的毛利率还不到20%。


而某头部物企,自2019年大规模收并购以来,亏损项目大幅提升,2022年3月亏损项目占比竟高达37.21%。


所以,大举收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确值得物管企业好好反思。


比如碧桂园服务就表示,2022年公司主动退出亏损或收缴率低的项目,总退出合约管理面积约8400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些小型物管上市公司的规模。


招商积余则表示,物管行业正从重视规模扩张转向重视投后管理,公司也会聚焦一些估值合理、运作规范,同时在细分业态上有较强能力的标的公司。


绿城服务也指出,今年将暂停新城市的市场拓展,重点提升北京、上海、深圳等九大核心城市的市占率。同时,公司还将停止与第三方中小开发商合作,战略性放弃部分收费单价较低、甲方资金不健康的项目以及年营收200万以下、非战略客户的项目。


社区增值服务反思:

物业是个筐,但也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就像房企逢场必谈高质量发展一样,如果哪家物企还没有布局社区增值服务,那他一定会被同行嗤之以鼻。


社区增值服务之所以备受物企追捧,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想象空间大,能给资本讲故事。


在物企的发展蓝图中,社区增值服务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社区团购、家具购买、家政服务、房地产交易、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社区金融等等。有房企高层表示,如果物业服务是万亿级蓝海,那么增值服务就是10万亿级蓝海。


总之,在物企的故事里,社区增值服务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第二,毛利率高。


一般而言,社区增值服务毛利率高于物业管理服务及非业主增值服务的毛利率,原因是提供社区增值服务的劳动密集程度较另外两条业务线为低。


比如2022年,物企基础物业服务业务的毛利率通常为15%-20%,非业主增值服务业务20%左右,社区增值服务业务高达30%-40%。


物企在社区增值服务上广撒网,以此抵御企业经营风险的出发点无可厚非。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业主用房地产交易,为什么选你而不选贝壳。用社区团购,为什么选你而不选美团。


比如很早就布局增值服务的彩生活,一度认为符合刚需、高频、笨重、低价的项目能为客户所接受,实际在盒马生鲜,朴朴等竞争对手面前,物业公司是业余选手,不具备竞争优势。


中海物业在经过一系列试错之后,发现真正能做到拳头产品的,其实是房屋租售和家居装修。


不能否认,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物管公司在社区增值服务上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种进步依然低于市场预期,目前还没有哪一门类的增值服务,能够明显领先专业服务提供商。说到底,物企还没有真正走通社区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


所以对社区增值服务的反思,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少画饼,多聚焦。


明源君建议,物企应该根据自身项目的业态、用户的特征性质去做增值服务,更好地服务业主,而不是整天鼓吹增值服务的高利润和巨量增长空间。


比如,基于与业主长久相处的观察,碧桂园服务成立本地生活业务线品牌“智享楼下”,为居民提供生活好物和洗衣洗护等家庭生活服务,不断丰富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022年,楼下洗衣门店超300个,服务业主超15万名。


时代邻里同样通过积极洞察业主需求,发挥物业企业近场优势,开展社区团购及多种有偿到家服务,为业主与客户提供丰富的品质好物与生活服务。报告期内,时代邻里的社区增值服务收入达到3.78亿元,毛利率32.9%。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