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这家TOP20房企,在4年10倍之后,竟然打算这么干!
作者:艾振强

4年10倍、黑马、小碧桂园、高周转、比较激进……这些都是外界贴在中梁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中梁”)身上的标签。

这些年快速冲规模的大背景下,作为近几年快速崛起的房企,中梁一直备受业内关注,这种关注背后,有好奇,有艳羡,又夹杂着一些质疑——贴在它身上的标签,就是这一矛盾心理的最好反映。

这与中梁的低调有关,外界通常只能管中窥豹。最近,明源君与中梁的多位高管进行了深度交流,发现中梁早已经蜕变:去年上市以后,中梁就已经从规模导向转向有质量的增长,跟投机制、高周转模式等,也做了很大的调整,以适应新的高质量增长的导向。这也体现了其特质——中梁是一家典型的战略导向型企业(“战略思维及规划是一切发展经营的前提”明确写进了中梁的价值观体系)。

三道红线下,冲规模的声音几乎销声匿迹,整个行业都转而追求高质量发展,向管理要红利等。具体该怎么干?中梁的做法,或很有样板意义。

特重视周期研究

对市场的感知超越大多数百强

地拿对了就有底气

以前的说法是,一个项目的成败,有个4321原则——拿地研判占40%,设计规划占30%,销售企划占20%,市场机会占10%……现在,不少大佬认为,拿地的重要性已经占到85%!换句话说,地拿对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对整个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近几年,因为城市布局失误或者拿了高价地,掉坑里的房企不在少数。

中梁的快速崛起,跟其城市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中梁控股执行董事兼联席总裁李和栗就指出: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中梁能发展那么快,是因为放的杠杆高,但这个逻辑并不对。中梁前几年发展快,核心是吃透了市场的红利。

一是吃到了整个市场的红利。大家知道,最近一轮的楼市牛市是2015年起来的,但其实早在2014年6月份,限购政策就开始松动了,9月份限贷政策松动,再到2015年的5次降准、5次降息,牛市正式开始。

事后来看,这一趋势是如此清晰。可是,站在当时,很多房企和决策者其实是后知后觉的。

最典型的,2015年4月份,许家印在布置全年工作时宣布“前段时间我们已上项目近20个,接下来48天,我们要大上100个项目”,还被说太激进了。

中梁却看到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早在2014年,董事长就认识到会迎来一波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在别人裁员的时候,大量引进标杆房企的人才,并在组织、机制等方面全部打开,为迎接牛市做准备。相比后知后觉者,中梁掌握了先机。

二是吃透了三四线城市红利。中梁起家于温州,2015年,早在前一年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中梁冲出了温州。温州是二线城市,但中梁走出温州之后,却坚定地布局三四线城市。2015年布局了浙江全部的地级市,2016年布局江皖赣的一些地市和县。仅2016年7月,中梁就在部分三线城市拿了近百万方的土地。

带来的结果是,虽然2015年中梁的业绩增长不多,但2016年却翻倍了。因为2016年一二线城市开始调控,三四线城市开始升温。

中梁认为,因城施策的调控,对三四线其实是非常有利的,因此,2016年10月之后,中梁进一步加大了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发迹于二线的中梁,下沉到三四线,其实是降维打击,而且其大举布局的时候,大多数房企在一二线厮杀,三四线的竞争很小,使得其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拿到理想的地块。

最终,三四线城市的棚改力度超乎了想象,掀起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并一直持续到了2018年三四季度,重仓三四线的中梁从鱼头吃到了鱼尾。

每个城市的时间窗口其实是很短的,为了踏准周期快速布局,早在2017年,中梁的投拓团队就达到了300多人,经过区域初筛之后,中梁平均每周上报到集团土地决策会的地达50块左右,保证了快速拿地。2016年,中梁平均每周拿一块地;2017年,平均三天就拿一块地。

更重要的是,早在2017年底,中梁就开始积极拓展二线城市,2018年底三四线疲态初显的时候正式提出转二线、转省会,二线布局占比快速攀升。

李和栗认为,在对市场温度的敏锐感知,中梁在百强甚至50强房企里面都是领先的,这是中梁过去几年发展最大的基础。

事实上,即便在牛市中,依然有一些房企陷入泥潭,因为它踏错了节奏,看到别人赚钱就立马跟过去,结果那个时候,城市已经运行到了周期底部。

这与中梁重视周期研究,建立系统的判断依据和标准密不可分。早在2017年时,中梁就编了一份房地产周期使用手册,背后有一系列的判断依据和标准。战略也已规划到了2029年。

多渠道融资

推动融资成本不断下降

踏准城市周期,调整城市布局,不仅避免了掉坑里,而且,城市布局结构的变化,还助力了融资结构和成本的改善。

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作为12家参会企业之一,消息爆出后中梁被大家拿着放大镜里里外外观察了数遍。

中梁地产财务副总裁吴渊代表中梁参加了此次座谈,他表示,三道红线最核心的本质就是控制债务规模的增长速度,优化融资结构,是为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梁的指标落在黄档的位置上,未来3年内,目标是降到绿档。

一是2015年到2019年7月上市这一段时间,中梁快速发展,更多的时候面临的问题不是过度负债,而是融不到钱,截至6月底,中梁是50强房企里面,绝对有息负债金额最小的一家。

2015年到上市前,中梁吸引了一批跟中梁共同成长的财务投资者,中梁获得了资金,投资者取得了回报,而且还帮助中梁从另一个视角把控项目的质量。

上市之后,中梁即积极拓展优质融资渠道。

其首笔美元债的利率是11.5%,经过一年的努力,最新的成本已经降到了8.875%,由此得以不断用低息置换高息债,调整融资结构。

与大的金融机构、银行总对总的融资快速上升,目前,开发贷的融资占比已经接近70%。

一方面是中梁上市之后,影响力和评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则跟中梁的城市布局有关。此前中梁主要布局三四线。银行为了防控风险,根据城市能级简单的一刀切,导致很多三四线城市做不了开发贷,不得不通过信托融资。

随着融资结构的快速调整,吴渊表示,上市以来,中梁的融资成本下降了一个多点,今年的融资成本会在9%以下。三道红线,是一个外部的力量,倒逼中梁加快内部结构的调整,是一种助力。

运营走向中周转和精益化

产品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过去,市场单边上扬,为了快速攻占市场,需要快周转。但这只是表象,因为高周转的本质是资金的高周转,一是为了提高收益率,二则其实也是缺钱。

中梁被业内称为“小碧桂园”。中梁地产运营副总裁陆天表示,中梁确实对标过碧桂园,但从全周期看,中梁早已经不是高周转。目前,中梁从拿地到开盘的平均周期是8个月。这也是由规模导向转向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结果。

陆天表示,现在中梁提出精益运营、高效管理。因为随着房子回归居住的本质,价格在一个箱体内窄幅波动,想赚钱,十分考验一家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效率。作为应对,中梁正在着力提升两种能力:一是产品的标准化,二是运营管理的标准化。

第一种能力,其实现在百强房企已经平均有几条产品线,中梁自然不例外,早已形成了标准化体系,建立了产品库,并且不断更新,保证不论从客户需求、成本配置,还是规范的可落地实现,中梁的产品都是属地化、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

前不久,中梁刚刚发布了4.0产品,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三个维度(场景迭代、健康探索、智能赋能)出发,以“9+N社区美好模块”为样本,完成了113个专项提升,囊括上千个细节点。

怎么将这些都一一落到位,并且控制好成本,这考验的就是运营的能力。

陆天告诉明源地产研究院,中梁早在2018年就在大运营体系上做了大量思考,并陆续将其落地。目前,中梁已经建立了比较标准的运营体系,全成本的管理模式,全周期的税务成本的管理,以及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中梁内部将其正在做的称之为三链和三个驱动,三链是生产链、供应链和客户链,相互高效打通,避免在链接过程中价值不断地衰竭;三个驱动是管理驱动、技术驱动、数字驱动,形成联合发力,解决管理末端逐步失效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管理驱动上,一是收权,二是进一步细化标准。

2017和2018年,中梁快速发展,那时候的做法是管头管尾,中间不管,放手让区域集团和区域公司发展。确实放出了活力、增长的欲望和业绩的增长。可是,这种放权必然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以前战采和集采都放在一线,一线就可以定总包,效率确实高,但舞弊、腐败等也随之出现。只是规模飞速发展的时候,这些问题被掩盖了。进入平稳发展期之后,问题凸显,集团迅速对此作了调整,经营权还是充分下放,但将经济权往上收,管理的网格打细。

之前,经济权在一线,还导致资源过于分散。以总包为例,最高峰时有400多家,导致每个总包承接的业务量很少,不利于培养志同道合的长期合作伙伴。对此,中梁通过提高指标砍掉了一些,目前,总包单位已经压缩到128家,集约度大幅提高,合作伙伴能够承接更多的业务量,也更愿意跟中梁同心同德,将项目做好。

对区域的检查也增多,集团各个部门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下到区域检查,对区域提供支持,带动了今年中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现在中梁还正在进一步梳理流程模块,包括标准工期,通过对早期标准工期关键卡位点的梳理,进一步做好横向交圈,纵向到底,提高效率。

再比如,成本。去年,中梁提出了标准成本的概念,至今已经用了一年。目前,中梁一共进入了150多个城市,标准成本则已经做了136个,接近全覆盖。

在运营方面,中梁把标准分为三块:敏感性、功能性和固定性。敏感性和功能性的,只增不减,固定性的则持续优化。陆天充满信心地表示,随着对城市的持续深耕,中梁的标准成本会越来越准,最终形成一个中梁的独特成本体系。

此外,工程方面,最近中梁也提出了一个三年计划,分几个阶段进行,最终目标是研发、设计各个条线结合起来共同发力,透过产品库的缺陷,提前预警,将风险前置,通过中端和后端的补位,解决问题,真正地提升满意度,而不只是停留在基本的质量到均好的水平上面。

当然,陆天特别指出,管理驱动主要还是要注重管理行为,人是第一生产要素,要把人的因素解决掉,着力培育一批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组织。

技术驱动上,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目前,中梁在二线城市的很多项目在尝试用铝模爬架、全铜的结构。同时,请专业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检测和评估体系的持续完善。

举例,以前中梁只做一些实测实量,现在还做很多专项的检测,比如景观、示范区、精装等等,帮助每个项目提高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

数字驱动上,分阶段打造信息化体系助力决策。

目前,中梁已经做了数字化的案场、数字化的巡检,还有一些项目在试点智慧工地,希望借助信息化的手段穿透管理,最终能够帮助决策。

此外,中梁还打造了两大平台,一个是造价平台,试图将内部的标准清单形成一个体系,将钱花在刀刃上;一个是供应链管理平台,目标是形成规模后能做供应链融资,达到提效增利的目的。

大胆培养、提拔年轻人才

调整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

保证核心班子稳定和产出

如上所说,向管理要红利,人还是关键。近两年,规模房企都在调整自身的组织架构和人才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中梁也不例外。

一是合并精简区域,强化深耕意识

集团给区域董事长10人左右的团队和350万费用,自己去开疆拓土,半年到9个月没拿到地就解散。

这极大的激发了团队的狼性,帮助中梁在大行情下快速布局,抓住了城市周期波峰的红利。

据中梁控股执行董事兼联席总裁陈红亮介绍,2018年时,中梁最多有12个区域集团,70多家区域公司,中间有很多你来我往的交叉、竞争,甚至是无序的竞争。

这在市场火爆的时候问题不大,虽然存在无序竞争,比如一块地几个区域去抢,但所得红利可以掩盖掉这些不足。

当市场进入平稳状态时,再这么玩就不行了。因为,如果某个区域经营效率低、成本高,就会拉低整个集团的投入产出比。

将资源投到有竞争力、团队成熟的区域公司,而不是一味的抢地盘,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一些差不多规模的房企,三道红线之后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但中梁在去年上市之后就基本上就完成了区域的规整,区域集团由12个缩减为7个,今年又做了优化,变成了6+1的模式,即6个区域集团加一个特区(粤港澳发展集团),区域公司由70多个变成了50多个,一些比较弱的区域公司就直接合并掉了。现在,中西部、北方地区,一个区域集团负责两三个省的经营,下面有七八个区域公司,只有江浙的区域集团经营范围只有一个省。如此一来,大家的深耕意识更强了!

二是提拔年轻人才,稳住核心团队

前几年,行情火爆,各房企规模迅速膨胀,光靠自己培养人才根本来不及,不得不到市场上去大量挖人。但挖人,往往挖得快,流失也快。

中梁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其核心的班子成员的稳定性很高,流动主要在中基层。主要原因在于其建立起了全系统、全模块、全流程的长效生态人才培养体系,而且敢于大胆提拔年轻人才。

国际权威研究表明,人才的培养70%来自“岗位锻炼”,因此,培养体系完善的标杆房企的人才,晋升的速度都非常快。中梁也不例外,而且决心和力度更大。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要做到事业部副总,起码得付出10年的努力,哪怕是做到经理也得四五年时间,可是,在中梁,年轻人才被火箭提拔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其中,管培生显得尤为耀眼。

从中梁内部数据看,其2017、2018届管培生中,很多人在一两年内晋升为高级经理或经理,还有2年升为副总监的。

2019年,中梁成为最受90后关注的企业名单Top100,名单中,还有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

陈红亮指出:行业进入平稳期,中梁对空降比较谨慎,中梁地产集团的几个班子成员都是中梁多年的老员工,多数都是内部提拔,区域集团、区域公司的一把手、关键岗位,80%以上是内部提拔,即便是外招也不是直接空降过来就担任一把手,而是有一个过渡,适应之后再把他放到关键岗位上。

三是顺应市场变化,调整激励机制

中梁的跟投机制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因为杠杆较高,在市场上行期,跟投的员工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但进入平稳期,风险也急剧放大,其实,不止中梁,整个行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陈红亮告诉明源地产研究院,其实中梁的跟投总体上是赚钱的,但进入平稳期之后,因为个别项目不赚钱或者亏钱,确实会把风险成本的放大,因此,中梁顺应趋势,在去年就及时进行了调整:

一是缩小了跟投的范围。以前部门经理及以上都强制跟投,现在只有跟项目拿地、运营强相关的岗位才跟投,诸如成本、招采、财务、人力这些专业口的都不再强制跟投。

二是降低了跟投的比例和杠杆,并且给大家保底,保证不会有本金都亏没有的情况出现。

之所以不放弃跟投,陈红亮表示,是因为对关键岗位上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捆绑,降低风险。

规模成长放缓之后,成就共享也没以前那么多了。对此中梁加大了专项激励,设置回款奖、交付奖等奖项,这些奖励不跟项目利润挂钩,而且发放十分及时。

对此,陈红亮表示,中梁一直都是尊重规律、拥抱变化,因此,一定会根据变化对机制做及时的调整,目前,中梁已经形成了调节机制:半年一回顾微调,每年底做全面的复盘、梳理。

小结

2020年是中梁“一五战略”的收官之年,“一五”期间,中梁快速崛起,进入了TOP20的队列,这得益于其超前的战略布局和强悍的执行力。在外界视其为黑马时,中梁的目标是成为千里马,并不断调整姿态。这也正是其样板意义所在。下一个五年中梁会奔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执行主编、存量地产首席研究员 艾振强)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