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为什么开发商做这种项目,总赚不到钱?
作者:老胡


早期产业地产的常见操作是“工改商”、“工改居”。但近两年来,产业用地上附加的政策限制越来越多,未来房企再想通过功能改造赚快钱,会越来越难。


这个现状正倒逼着局内玩家回归产业,去思考怎么解决实际问题。过去房企的开发和运营经验很难直接转移到产业领域去用,这让很多地产人非常头疼,觉得产业地产实在太难做了!怎么都做不活、做不好。


这种苦恼的成因,本质上还是因为没搞清楚:产业空间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做到?


明源君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说说,在产业地产中做产品的正确姿势!


产业项目租售表现差
源于这3个操盘逻辑上的矛盾!

很多刚做产业的开发商都想不通,这么高端的产业园,市场怎么不买账呢?其实在传统开发逻辑和产业操盘逻辑之间,一直存在着3个矛盾:

1、做商务区租不出去,产业空间又不会做,处境很尴尬

在很多地产人的潜意识里,写字楼和公寓的市场价值绝对大于产业研发和工业厂房,而且做厂房简直是太low了,想都不敢想…

但这几年写字楼市场的高空置率是有目共睹的,操盘团队难道不知道吗?当然不是!
但他们对于工业厂房的出租表现和盈利能力更没信心,对产品形态也没概念,不知道从何下手。

因此明知写字楼市场不好,团队上下还是自我麻痹地去做,总比做一个自己不懂的东西要安全一些。

2、产业只是嘴上说说,大多项目做的都是无效产品

有些操盘团队把产业当噱头来做,一直在最肤浅的层面发力,比如做做定位报告、写写产业规划、想想宣传语等等。毕竟写一个漂亮的报告,比做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要容易。

但房企如果不走出舒适区,不去研究真正的客户需求,那结果还是一样的。产品和实体企业的生产需求不匹配,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又看不上这地段,项目硬生生变成了无效产品,市场上没人买单。

3、定位的理想很丰满,招商KPI的现实很无奈

有些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做的不错,有一套科学的定位体系,对后期产业生态的培育有清晰的规划。按理说这套东西应该给招商起到指导作用,但真到了落地阶段,业绩KPI一下来……

眼看指标快完不成了!城市公司或招商部门真的能顶住诱惑,严格执行产业定位的指导吗?会不会为了完成业绩,什么企业都拉进来,把定位和配套规划架空呢?

等园区做成了大杂烩,项目也会退化成粗放式管理的传统工业园。这是一个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

产业空间需要解决的
归根究底还是企业和政府的心疾

什么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是有效的?这个问题得从产业地产的兴起缘由来看,明源君认为在这场热潮背后,显现的是地方政府和实体企业的痛点。

发达城市的产业空心化趋势一直是隐忧

一方面,发达城市在大力推行产业升级和腾笼换鸟,希望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以高端产业的扶植和低端产业的清退,来进一步拉动城市的整体产值和税收。

但另一方面,不断攀升的租金成本正在给制造业施压,导致一线城市制造业的大量外迁,“产业空心化”危机逐渐显现出来。

除了上面的矛盾以外,许多早期的工业园区,设备设施老旧、建筑年久失修、容积率极低。不仅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经营生产,土地的单位产出也非常低。

因此怎样激发存量工业用地的潜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留住产业,成了各地政府的重要课题。

企业虽然迫于成本外迁
但留在发达城市的意愿很强烈

迁出发达城市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并不完全是有利的。发达城市的市场、人才、技术与资本要素高度集中,这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具备很强的吸引力。

但痛点也很明显,企业发展壮大后扩产需求很强烈。但一线城市土地资源太稀缺、租金成本太高,导致扩产又难又贵,不得已只好外迁,或将研发和生产线迁出去,只留一个办事处。

一线城市长期缺少符合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产业空间,使得很多有潜力的企业不得不做出取舍,这个结果其实是企业与城市双方的损失。

很多产业项目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在帮倒忙!

看完企业与政府的痛点,再来看看现阶段的产业地产,解决了这些痛点没有?

显然很多项目没有。

早期房地产化运作的工业用地带来的影响包括几点:
一是产品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留不住制造业;
二是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用房的购置和租赁成本,因为改成了高端商务园之后,开发商不可能愿意只租一个厂房的价格;
三是开发商缺乏产业意识,老厂拆了之后不对原有的企业做任何回流引导,使当地产业基础被打散、流失。原本发展得还不错的产业链,一下子就断了…

真可谓处处帮倒忙,每一步都在加剧原有的问题。也难怪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对产业用地加强监管了!

做厂房真的很low么?
明智的开发商早就在做工业上楼了!

那么很多地产人就要抱怨了,做厂房不赚钱还很low啊!这里面有两个很深的误解。

一是对市场的误解。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重镇、重区里,如东莞、佛山或深圳宝安等地,写字楼是非常难做的。比如深圳龙岗某产业园,刚开始定位是办公,租金报价比厂房高出30-40%,但建成三年出租率都不到一半。后来想调整成工业产品,但电梯、卸货区等部分改造难度很大,最终也没能扭转局面。
但周边工业园的出租率能常年维持在90%以上,尤其是获取了政府补贴的园区,运营表现相当突出。

二是对产品的误解。现在的工业产品早就不是平铺式的低矮厂房了,有一种产品形态既能高度集约地使用工业用地,又能满足工业生产,那就是“工业上楼”!

工业上楼不是新词
新加坡、香港等地已经发展地相当成熟

工业上楼的字面意思就是让企业进入高层空间中,去开展生产活动。它的实际形态是类塔楼式的高层厂房,建筑高度可以达到100米。

早在上世界80年代以前,香港就曾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工业发展空间需求的矛盾,而涌现出了大量的“工业大厦”。
新加坡也因为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短缺,很早就开始推广“堆叠式”的高层厂房。
                            

△香港最早的工业大厦之一——海怡工贸中心
(现已改造为新海怡广场)

工业大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一线城市的绝佳落脚点

制约某些产业上楼的因素包括政府的导向、环境保护因素和建筑本身的标准限制等等。一线城市基本不允许有环境污染风险的重工业进入,比如化工产业等。

最适合上楼的产业还是轻生产、低能耗、生产过程环保、注重研发的高端制造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

这些产业基本没有重工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程度低,很适合在发达城市里生存。不仅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也能够和工业上楼产品的特性相匹配。

合格的工业上楼产品,要达到什么标准?

老旧工业园的问题主要在于建筑标准太低,以前国内的建设技术也不够成熟,所以建筑不能支撑生产上楼。

而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把楼板承重、电梯载重、货运出入、垂直运输、设备上楼等问题一一解决,高层厂房的实现不再是难题!可以说未来工业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主要就是建筑参数上的竞争。

1、做好高低分区,有针对性的设置建筑标准

按常见吊车的吊臂长度来看,能够实现设备吊装上楼的极限大约在12层左右。因此工业大厦可以以12层为界,分为高低区。
低区适合生产型企业进驻,而高区则适合轻生产、研发类的企业使用。根据高低区客群定位的不同,来设计各自的建筑参数。



2、层高越高,可容纳的产业范围就越广

具有生产需求的企业对层高的要求基本是越高越好,有些特殊业态甚至需要10米以上的通高空间来放置设备!
因此层高可以按各地最高限度来做,以便接纳各种不同企业的进驻。高标准的工业上楼产品,首层层高以6米居多,2层及以上通常也不会低于4.5米。

3、楼板承重是重点需要提升的参数

一般写字楼的承重做到500kg/㎡已经算高了,但在工业产品里只能算轻型厂房,能容纳的产业类型很有限。
常见的工业厂房楼板承重在750-1000kg/㎡之间,比如位于深圳宝安的全志科技园,23层楼的工业大厦每层承重都做到了750kg/㎡。
有些新兴产业园追求更高的标准,首层的单方承重甚至做到了1.5吨以上!

4、单元分割面积不宜太小,500-1000㎡最合适

小于500㎡的单元很难满足生产线的展开,因此低区的单元面积不能太小,以500-1000㎡为宜。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消防分区、隔墙设计,保证空间方正开敞。
而在高区可以考虑做300-500㎡左右的单元,以适应研发型企业的使用需求。

5、加大柱跨、减少剪力墙,更利于生产线布置

工业产品的理想柱距在8.7米左右,并且柱网要注意靠边排布、尽量减少剪力墙的设置,否则影响到了产线设备的排布,企业客户是很嫌弃的。
东莞的工业上楼标杆“松湖智谷”项目,其平面最大柱距就达到了10.5米,柱网排布相当规整。


△松湖智谷工业大厦标准层平面图(来源:松湖智谷公众号)

6、货梯设计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

货梯的数量和载重是企业客户非常关心的参数,类写字楼项目里的电梯配置远远达不到要求,这也是很多企业拒绝买单的原因之一。
珠三角地区做得好的产业项目,货梯的单梯服务面积约在9000-13000㎡之间。货梯载重不应低于2吨,如果能达到全部3吨的配备,就属于高标准的产品了。同时货梯也要做好高低分区,提高垂直货运效率。

7、 卸货区与卸货平台是工业大厦的基础配置

分辨一栋楼是“伪工业”还是真正的工业上楼产品,看看地面有没有卸货区就知道了。“伪工业”项目一楼通常会全部让给商铺,但企业的货运进出没法解决,这种产品客户看了掉头就走是很正常的。
卸货区的站台宽度以大于4.5米为佳,卸货平台的高度根据不同的货车尺寸,一般在1-1.4米之间。高标准的工业产品,卸货车位可高达10辆以上,为企业大幅提高了货物来往的效率。

△全至科技园卸货区实景(来源:全志科技创新园公众号)

货梯侯梯厅也必须预留充分的堆货空间,以便货物能够临时放置,这个空间至少要满足标准叉车的进出。

△全至科技园货梯堆货区实景(来源:全志科技创新园公众号)

8、工业想上楼,要让设备先上去!

重型设备上楼在过去一直是个难题,但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已经可以实现重型设备的吊装上楼。12层及以下的低区可以全部预留设备吊装窗口,由可开合的围栏进行封闭,需要时打开使用即可。

△松湖智谷吊装窗口使用实景(来源:松湖智谷公众号)

9、货运流线科学设计,避免和人行流线冲突

工业产品只要在流线规划上做得好,一样可以实现人车分流、前店后厂的高度秩序感。
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将卸货区和货运流线结合,放在塔楼背面或园区外围集中处理。而人行流线和商业功能则放在塔楼主要形象面,维持项目形象界面的完整性。

△全至科技园人车流线示意图(来源:gooood谷德设计网)

工业上楼产品功能多样、应用灵活
在产城项目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工业产品由于其建筑标准高、空间尺度大的特性,未来的应用功能远远不止现在能看到的“工业生产”这么简单。随着产城项目规划和产品体系的成熟,工业大厦能够在项目里承担更多的功能。

产业生态自成一体的“园中园”

工业大厦可以通过建筑参数来实现明确的高低分区,因此可以面向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进行招商。在楼宇内部就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小范围聚集,打造为一个精品“园中园”。

这种复合型的建筑甚至可以吸引行业龙头型的企业整体入驻,把生产线放在低区,研发、办公或者总部功能集中放在高区,实现整个企业的集中式管理!目前来看这种功能高度复合化的产业建筑,是非常稀缺的。

产城项目也需要发展“高低配”

在一线城市中,但凡规模大点的产城项目,都会包含M1、M0、配套商业、配套宿舍等多种指标。部分发达城市M0地块的容积率已经超过了10.0,超高层的形态很难去兼容生产,而工业大厦就可以做一个承接。

这也是产城项目中“高低配”的意义,超高层研发用房可供生产性服务业、研发企业进驻,而高层厂房则可以用来留住优质的生产制造型企业。

△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效果图(来源:信鸿集团)

让不同指标承担各自的产业发展任务,才能形成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梯队,打造多元互补的产城生态!

TOD趋势下的多功能工业楼宇,正在逐步进化

随着一线城市产业用地供应的增加,未来还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TOD产城项目”,房企在规划手法上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商业中常见的“多首层设计”,也可以应用到产业项目里。把商业人行、车行和货运流线进一步进行区分,打造管理更有序、城市界面更规整、功能更清晰的新一代智慧产城。

在此趋势下,工业楼宇不仅可以用于生产,还能够利用多个不同的临街面,分别实现展销、商业、产业服务、员工配套、办公出入、货运进出等多种功能的集合。

结语

工业上楼模式的应用

实现了房企、政府和企业的“三赢”


工业上楼不仅匹配了实体企业的经营生产需求,也很好地满足了政府对工业区改造的期望。对于房企来说,这个模式有望实现“三赢”局面。

于开发商而言,做工业上楼产品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一来产品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有效提升园区出租率。二来工业上楼在多个地区都有政府补贴,使开发商在定价上能有更大的进退空间。再者,工业上楼的建安成本比改成写字楼要低,但却有很高的产品灵活性。不仅省钱,还利于在未来调整产品定位。

于企业而言,这种创新生产空间解决了实际问题。
一旦寻找到符合需求的工业产品,也就意味着公司能够继续留在上位城市发展,享受产业要素聚集的正向效应,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是这是非常值得买单的。

于政府而言,工业上楼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导向。
随着实体企业越来越多地被留下,产业空心化的危机也能得到缓解。工业大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单位产值,随之也带来就业岗位供应和税收的大幅提升。
同时,工业大厦现代、美观的建筑形态也实现了城市面貌的更新,当地政府是非常乐意接受的。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