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

反馈

顶部

我,从业9年,曾是地产销冠,在拿了一年底薪后,决定转行
作者:又礼



与许多行业相比,在过往二三十年里,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始终与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去年,行业利空政策如雨,房地产泡沫也缓缓落地.

 

但最难的,还是那些从业下的个体,他们许多人,曾在这个行业收获过荣光,完成过自己的梦想,但行业下坠,自己的处境也跟着跌入谷底。

 

这期,我们找到了一位从业9年的地产销售,这9年里,他毕业便留在某TOP3房企8年,之后跳槽去J房企1年,从销售助理到销售经理,在经历了西伯利亚般的市场寒冬后,今年的他选择转行,切换赛道,尝试新的领域。

 

而他的起起伏伏,也曾是这行业高光与低谷的缩影。以下是他的自述。

 


市场进入黄金时代

也是我最得意的两年

 

我是2013年入行,那时刚大学毕业,经由实习转正留在某TOP3房企做销售顾问。不过毕业那两年,我都在外地,第一年是在广东省J市的乡镇老盘就职,去化不好,老销多;第二年是某TOP3房企在广东省外的项目,当时某TOP3房企在省内很火爆,但在省外市场接受度不高,所以,那两年我并未踩上政策的节点,错过了行业的一个小高峰。

 

不过,在2013年时,政策利好下,全国整体市场其实很好。那一年,中央在多次大型会议中,都没有提过房地产调控,也没有提及高房价的说法,对此很少行政干预。

 

在2014年时,各地方政府虽然开始干预,但主要调控目的是为了加快库存去化,稳定住房消费。所以,当时有逐步退出限购限贷手段,并通过信贷公积金、财政补贴多轮政策调整刺激住房需求这些手段。

 

所以那两年,很多地产销售普遍赚得很多。我后来了解到,很多在四线做地产销售的朋友,每天接自己的三姑六婆和同学朋友都忙不过来,大小城市的居民对于买房趋之若鹜,个别销售不用接待新客也能年入三五十万。

 

所以,在2015年时,我也回到我的家乡广东省某四线城市X市。那一年,全国房产市场、土地市场都开始迅速升温,包括X市,当地房子均价从5000元/平每月小幅走高,客户都是越涨越买。

 

当时供需两端的政策也都非常利好房地产 。中央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有1套住房而且还完贷款的家庭,二套房公积金首付才20%,而且也提高了公积金的贷款额度,还取消对境外个人在国内购买住房的限制条件等,所以,市场一直在升温。

 

16年政策有所分化,对热点一二线城市调控开始收紧,但对三四线城市还是坚持棚改化、去库存的战略。所以,在2016年时,位于四线的X市仿佛像一锅待沸的水,我们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

 

那时,我晋升为销售主管,开始带团队。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开盘基本有多少卖多少,无论是我,还是同事,都没担心过会被裁员,到2018年以前,大部分项目都是提前完成业绩。

 

在2017年的时候 ,虽然上一年完成了9亿多,但考虑到供货进度的问题,集团将17年的年度销售额定在10个亿,基本与上一年持平。

 

但到了17年,由于市场更疯狂了。房子越涨价越好卖,我们也基本不怎么用加班,客户下定特别快。光是打来前台的咨询电话,一个季度里我接过5个,都是问完价格和户型,就到售楼处迅速下定成交了。

 

记得那一年,我们在半年度就非常接近年度10个亿销售目标了。于是,区域把目标加到了13亿;结果9月份又完成了,于是又加到15亿,在国庆过后,又完成了;最后两个月,集团给了全年16.8亿的目标,在最后一天,也成功完成了。

 

那两年 ,销售进度快、佣金也来的快,同行的销售同事花销也很阔绰随意。行业里的一位销售,常年是项目销冠,每年都会休一个假期去旅游、购物;几万的包、手表,每次消费个大几万犒劳一下自己…在那个行情下,这样的消费行为也并不稀奇。

 

我自己也是,在2016年时,某TOP3房企开拓了海外项目,铺天盖地的推广;我除了在X市做主管带团队外,也会拓展一些当地的老板去海外旅行消费及投资房产,每次出团都能有成交,而且佣金也是比较可观。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市场行情,那些年每次有出国都会在机场买一只新手表犒劳自己,同时也会给家人买一些名牌饰品及包包等。自己也经常购置一些相对中高端的品牌商铺,比如Bose的音响、无人机等相对昂贵的非必需品;连日常买衣服,都会在杰克琼斯、耐克这些相对高价位的门店购买,在四线城市里,觉得一套便装三两千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买车也是,因为身边同职级的基本上都是往BBA换,我也“硬着头皮”往这个消费段位去换。

 

对于在X市,一个人均工资3000多块的四线城市来说,这些花销算是比较奢侈的 ,算是能侧面佐证那时候市场的疯狂吧。

 

不过,我自己对财务收入的划分还比较理智。每月发的钱,该存该消费,会划分好,不该用的不会去用。所以,依靠那时候剩余的收入,以及偶尔项目降价促销的时候,以较低的房价抄底入手买房,我跟我的家人在往后四年里还在X市添置了三套房,这也是我之后选择转行的原因。

 

从15年到17年这三年,也是经历了刚毕业时在外地人生地不熟、项目开发不顺的前车之鉴,调回了家乡,有人脉的支持及加上政策利好市场,所以也就获得了这些财富和名誉积累。

 


市场开始下行

需要降价走量


我开始察觉到市场往下走,是从房价涨不上去开始的。

 

在17年时,X市精装从7000元/平一直涨到1万/元平,但到2018年6月底时,这个价格基本卖不动了。

 

我清楚记得,18年的“五一”假期,一天才成交一套,整个假期才卖了3套,很多客户来看,但最后成交并不高,对于首付及月供,大家是真的买不起了。这也是我从业这么多年,整个项目第一次在小长假才卖个位数的销售额。

 

但那年的销售目标并不低,小地块项目新开,年初定了7.6亿,保底6.8亿左右。整个项目货值十几亿,意味第一年要卖掉一半、两年半就要把项目基本卖完,完成资金回笼。

 

那年,我心理压力很大。当时作为销售负责人,本以为以自己五年的经验和阅历,如果那个项目做好了,以集团拿地新开的速度,我很大机会可以晋升为营销负责人,而这个机会我等了很久。

 

那时,我每天都睡不好,也经常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到公司,晚上都是11点或12点才走,好多次晚上12点多,我还跟操盘手一起在外面大排档吃宵夜,来两瓶啤酒,一起讨论第二天的工作安排。

 

其实,现在回过头看,那时一方面,2018年的政策也在持续逐渐收紧,中央多次释放“坚决遏制投机炒房”的信号,而且在供给端也发力住房供给的结构调整,增加了很多租房和保障房的比重,所以,客户的观望情绪越来越重;另一方面,自己的营销管理工作做的不够的确不够细致,颗粒度不够,对销售、对客户、对业绩的把控度都还比较粗糙,只是按部就班把集团的要求做的做好就行了——外拓拜访、圈层维温 、下乡拓展…很多时候,销售们对于越来越观望的客户,也感到迷茫,没有及时的调整销售方向,也出现了为了做而做的状态。

 

所以,我们下半年也开始降价走量,希望能刺激客户,但最终业绩也只完成了5亿多,并没能完成年度总目标。

 

19年和20年也是如此,整体政策收紧,虽然偶有高潮但整体低迷,在20年初,因为疫情的冲击,在下半年时还是实行了一波宽松的政策,多次降准降息,财政政策方面比较积极。但还是回不到以前越涨越买的火爆局面,如今,客户只为降价而买,大部分客户更加的观望。

 

所以 ,H房企打了很大的折扣,低价让利,那时他们的销售接客接不完。我所在的项目也在降价后,收了一些客户,但比不上H房企,它们靠降价拿了19年和20年的三冠,销售面积销冠、销售金额销冠、销售业绩销冠。

 

总的来说,从18年到20年,虽然整个市场没有16年和17年好,但由于各楼盘降价走量,所以在那两年,X市的销售额还是和16年、17年相比没有特别大的起伏,基本保持在180亿~200亿之间。

 

就这样,以前是越涨价越好卖,现在需要靠降价走量,我也逐渐意识到了市场逐渐变冷 ,但尚未到难以承受的寒冬。

 



市场降至寒冬

我也转行了


对于 X市来说,16年和17年时把投资的客户收了一波,后面18年和19年,甚至20年,都是靠降价把还有些购房能力的刚需客户,也提前收完了。

 

加上20年底和21年的政策调控,三道红线从融资端对房企开始管控,让房企快速瘦身,去杠杆泡沫;年底时又叠加银行两道红线,限制银行流入房地产的资金;21年开年后,土地端开始实行三次集中供应,许多房企怕抢不到地,首轮供地时溢价过高,加剧了资金流动的紧张性。一边忙着降杠杆降负债,一边拿地支出过高,且预售金监管比以往更严厉,所以,那些撑不住的房企开始暴雷了。

 

在这种恶劣的大环境下,从业者稍微遇到一点问题,便是雪上添霜,万劫不复。而我,便遇到了这样的麻烦局面。

 

由于这几年某TOP3房企一直没有空缺的营销管理岗位 ,晋升受阻,所以当J房企挖我过去时,我PK掉一同面试的十几人,顺利入选了。

 

X市的J房企项目是20年10月落地,守盘8个月,在21年7月才开盘 ,而开盘后也一直非常坚挺的价格,不愿降价换量。

 

而当时的市场情况也是非常残酷,在J房企开盘之前,四五六月H房企断臂求生,大降价收客户,虽然后来它因暴雷被政府叫停了;而在六七八月时,A房企发现J房企快开盘了,它也迅猛降价;而在九月十月,又轮到某TOP3房企降价,只比楼面价略高一些。

 

而J房企在守盘期间,客户不断被其他降价的楼盘收走,开盘后的黄金时间8~10月,由于市场敏锐度太低,集团没有跟上市场降价,依旧坚定非常高的毛坯价,是全市第二高的毛坯价,成交量很低,每个月就卖10套左右。

 

到了10月下旬,J房企才将中低楼层以工抵形式做了降价,虽然也走了一波,但市场已经没有多少客户存量了。

 

但那一年,我做的工作比以往从业的任何一年都多,上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比如盘客,团队里一共200多批真实有效的认筹客户,每天都要盘点,盘到我已经记得每个客户的具体信息。某先生,开什么车,住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买房用途,第几套房,月供多少等等,我对这些现在都还能记得清清楚楚,但还是没太大用处。

 

除此之外,还有内卷式的无意义加班,每天日而复始。从前几年市场下行开始,各大房企楼盘的夜间营销,慢慢的都成了一种默契,只要当天没成交,基本上晚上7点钟,所有销售集合,要么出去派传单、要么各自刷手机、联系客户,到9点多10点才开会,开完会11点、12点才下班。我们也知道这种加班没用,但还是要通过上班时间,让项目、区域和集团领导知道,这个项目虽然卖得不好,但我们还在卖命…

 

所以 ,21年真的是我从业9年,遇过最冷的寒冬,每天感觉寒冬漫漫,前方了无生机,无奈、迷茫。收入上也是,我除了拿一笔开盘佣金,每月只能拿几千块钱的基本工资,但我还背着每月一万多的房贷,非必需品根本不敢买,聚餐、应酬等活动,能推则推,只能是最基本的生活花销,这也是我做地产几年开支收入比最紧张的一年。

 

在工资不抵房贷压力的情况下,我开始迷茫,自己究竟何去何从?

 

在地产的9年里,除了20年疫情,能和家人过一个春节。其他的几年,都没有春节,也没有法定假期,都是在上班,跟同学、朋友、家人的假期完全错开。偶尔休一天假,也很难约其他朋友,家人也还要上班,基本上休假也就是独处。

 

而且,慢慢的我对房企无意义的加班,感到反感。楼盘没客户的时候,加班无非就打电话、盘客、聊微信、培训…但这些并非需要加班才能做,更多时候加班是大家内心的一种自我安慰,做给领导和老板看,互相内卷,消耗彼此的青春和精力。

 

对于整个行业,我也担心万一这个行业真的萎缩了,我又何去何从?等着大批地产人流入到其他行业,是否还有我的位置?于是决定趁早切换赛道,就来到了家装行业当某品牌的区域销售经理。

 

凭着以往对销售人员的管理经验,目前开局还是顺利,带着房企的营销经化开展业务工作。但至于未来如何,还会不会回到房地产行业,谁知道呢?


推荐关注
明源地产研究院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明源地产研究院视频号
关注
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关注